第89章 窗竹影摇(9)(2 / 2)
那声音,像冰层裂开第一道缝,
却再也没有后续——
只有风,
卷起花瓣,
卷起冰冷的悔意,
一路吹向,
再也回不来的长安春。
车队驶入启夏门,鼓乐未起,只余铁蹄踏青石,"哒哒"空洞。
梅润笙掀帘,一线冬光刺目,他下意识抬手——
指背冻裂未愈,被日头一照,血痕显成紫黑,像雪原带回来的旧伤在发光。街衢依旧,朱楼夹道,桃花吹雪。
他却嗅不到花香,只闻得自己衣襟上的雪腥味——
那是宁古塔的风,一路跟着他,钻进骨髓,再也洗不掉。
梅氏旧宅,位于安仁坊。
朱漆大门剥落,铜环锈绿,封条残破,在风中"扑簌"作响,像断舌的鸟。
梅润笙立于阶下,手搭门环,却迟迟未推——
指节泛白,像被无形的寒毒冻住。
随行的何衍低声:"府邸早籍没,内务府尚未修葺。圣上暂拨驿站,梅...侯爷,先委屈几日。"
那个"侯爷"出口,他自己都顿了顿——
封号新鲜,却无实土,空得像这旧府。
安置于驿馆,名"来远",实则偏远。
墙头野草横生,花砖缺角,像被谁咬了一口。
屋内,新拨的绫罗帐、铜火盆,摆得满满当当,
却掩不住一股久无人住的霉味——
那是被人遗忘的气息,和雪原的冷,异曲同工。
梅润笙把草席卷轻放于榻,动作极慢,像怕惊扰里头沉睡的人。
四弟润砚紧跟,小手攥住他衣角,指背冻疮未愈,紫红发亮。
孩子不敢问:这便是"回家"吗?
只把身体缩成更小一团,像努力把自己塞进不存在的外壳。翌日清晨,圣旨到。
内侍高唱:"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梅氏润笙,忠悌传家,性行温良,特封'春陵侯',赐第京师,钦此!"
梅润笙俯身接旨,背脊笔直,却像被一根无形的弦绷住——
一折,再折,额触地,"咚"一声轻响,空洞得不像谢恩。
内侍笑眯眯递来金冠——
冠体镂空,饰以桃花,却无实珠,轻得可怜。
他双手捧过,指节因用力而发青,却感觉不到重量。
果然是一入侯门深似海,如果没有他那位三妹,恐怕他们全族都会因为他而灭,再也见不到温暖的春光了。
这冠,不是荣耀,是祭品,
祭雪原,祭亡妹,祭他碎裂的春风。
更深,驿站外梅花被风吹入窗,落在草席卷上,薄薄一片,像给逝者上供。
梅润笙独坐案前,灯影摇晃,他把金冠置于案中央,对着它,斟酒一杯:"五妹,梅花开了。"
他的声音哑得几乎听不见,却字字沉重,像把心肺都掏出来,浸在酒里。
酒液晃荡,映出他瘦削的脸——两颊凹陷,鬓角早生华发,一缕银丝垂落,被灯染成枯黄。
他抬手,想抚那缕白发,却停在半空——
指背裂口未愈,血痂与新茧重叠,像一层又一层无法剥落的过去。
窗外,长安夜市初起,笙歌隐隐,灯影如潮。
梅润笙立于窗前,背对繁华,面向室内——
那里,草席卷安静躺着,像一条永远不会醒来的冬眠蛇。
他伸手,接住一片飘入的梅花,捏在指间,轻轻一捻——花汁染在指腹,淡红,像妹妹曾经圆润的唇色。
他松开手,花瓣随风落地,与草席卷并排,
像给这个再也回不去的"家",
点上最后一抹,
无人看见的,
胭脂。
正在此时,门外传来一阵嘈杂。
原来是梅氏家族中几个旁支子弟,听闻梅润笙封了侯,想来攀附。
他们推搡着进了屋,脸上堆满谄媚的笑。
“大哥,如今您成了侯爷,可得多提携提携我们啊。”一人涎着脸说道。
梅润笙冷冷扫过众人,目光如冰。
“我在宁古塔受苦时,你们避我如蛇蝎,如今倒想起我这个大哥了?”
众人被说得面红耳赤,却仍不死心。
“大哥,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咱们毕竟是一家人。”另一人赔笑道。
梅润笙不再理会他们,转身将草席卷抱在怀里,仿佛那是他唯一的温暖。
“都给我滚出去!”他一声怒吼,声震屋宇。
旁支子弟们见讨不到好处,只好灰溜溜地退了出去。
屋内重归寂静,梅润笙抱着草席卷,坐在榻上,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的梅花,不知在想些什么。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当他终于理解这种现实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寒冷。
这时,何衍掀帘而入,看到屋内的狼藉和梅润笙落寞的模样,心中一叹。
“别为这些人坏了心情,你如今是侯爷,自会有人敬畏。”何衍轻声说道。
梅润笙抬头,眼中满是疲惫与冷漠,“敬畏?不过是敬畏这侯爷的头衔罢了。”
何衍沉默片刻,“你还有四弟,还有圣上的恩宠,未来会好起来的。”
梅润笙抱紧草席卷,声音低沉,“如果不是因为我,家里人也不会一个个的离开。”
何衍不知该如何安慰,只能默默陪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