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林毅的报复(八)(1 / 2)
罗天行看着他胸有成竹的样子,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笑起来:“合着你这是早就盯上武直-10ME了?行,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再给你透个底——这机型的出口许可刚批下来没多久,你们这单要是能成,就是武直-10ME的首笔海外订单,价格上我给你争取个最优惠的折扣。”
林毅拿起资料,指尖在封面上轻轻一弹:“那就多谢罗总了,我回去跟客户对接,有消息马上给你回话。”
其实林毅是知道国内的直升机发展是多么艰难的,歼击机的发展已经够艰难了。从仿制歼-5开始,到歼-6、歼-7都是仿制。歼-8也不过是歼-7的双发放大版。
歼-11是苏-27的仿制版,歼-15是苏-33的仿制版。也就歼-10和现在新的隐身战机是自研的。
1956年歼-5首飞成功的背后,是苏联专家撤走后国内技工用游标卡尺一点点丈量米格-17φ图纸的艰辛。当时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工人们在零下20度的车间里,用最原始的样板法加工机翼曲面,仅发动机叶片的研磨就报废了3000多片才达到精度要求。
这款新国内首款喷气式战机的仿制之路,暴露了工业基础的薄弱——机身铆钉间距误差一度超过2毫米,不得不靠老师傅手工逐个调校,最终767架的产量背后,是无数个通宵达旦的攻关。
歼-6的研制更是充满波折。1958年项目启动时,苏联提供的米格-19资料残缺不全,科研人员只能对着几架样机逆向测绘。
1960年首架原型机试飞时,因国产涡喷-6发动机叶片强度不足,在空中发生震颤,试飞员吴克明冒着生命危险驾机迫降。
此后三年间,发动机故障导致的事故占比高达60%,直到1963年采用高温合金新材料才解决问题。
而同时期启动的歼-9项目,作为国内首款自主设计的三角翼战机,因气动布局计算失误,在1961年首飞前就因机翼颤振问题被迫下马,不过研发团队积累的2000多份风洞试验数据,后来成为歼-8的重要技术储备。
歼-7的仿制之路也是持续了整整十年。1961年获得米格-21图纸时,正值中苏关系恶化,关键技术参数被刻意隐去。
成都飞机制造厂的工程师们用算盘计算气动参数,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手工绘制出上万张零件图纸。1966年首飞成功后,战机在跨音速飞行时出现强烈振动,科研人员在机身上贴满毛线,通过高速摄影观察气流走向,最终在机翼前缘加装涡流发生器才解决问题。
而同期的歼-12“空中李向阳”项目,为追求轻量化采用下单翼布局,却因航程过短(仅500公里)和载弹量不足(仅2枚导弹),1978年完成试飞后仍被终止发展,成为国内航空史上“因指标极端化而失败”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