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970章 成都受降 4k

第970章 成都受降 4k(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姜维在议事之后匆匆回返,快马加鞭,四十里路不过须臾便至,傍晚之前就回到了位于成都城北的本部军中,与成都城内的蜀国朝廷沟通出降之事。

翌日,天刚破晓,曹睿的中军帐外传来一阵轻声呼唤。

“陛下,陛下。”

曹睿悠悠转醒,听得这是杜预的声音,双眼睁开缓缓说道:“进来伺候吧。”

“是。”杜预小声应下,然后和其他三名散骑侍郎一并从帐外入内。

在军中曹睿不带宦官和侍女,身旁的琐事多是由四名散骑负责的,这是多年以来的习惯了。就如今日早晨一般,杜预叫起和端水、卫瓘整理衣袍甲胄、羊祜递来早膳餐食、钟会整理并按时间顺序汇报昨夜营中大小事情。

当然,这四人的职司也会时常掉换,他们所做之事倒是和前汉时汉武帝最早设立侍中职务的职司一样。伺候皇帝,乃是人人争抢的好事,内官之列的侍中、散骑二职在太和年间行情越来越高。

天下事都是有趋势的。

曹睿梳洗完毕之后,用着早膳,随口问道伺候在身前的几名散骑:“你们知道旧时侍中是做什么的么?”

杜预试探性的问道:“臣闻侍中原本是侍从皇帝之近臣,所做之事与臣等相当。”

曹睿道:“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但今日之侍中已是阁臣,这又说明什么?”

杜预拱手:“说明近皇帝者渐渐掌权。”

曹睿笑着点头:“你倒是个聪慧的。先帝肇立大魏基业,朕继位登基,在太和年间渐渐开拓版图,巩固国家制度,时至今日制度已经趋于稳妥。”

“昔日尚书一职本为替皇帝管理文献简牍的小官,而后渐渐于外朝掌权,代替了三公九卿,这是内朝官逐渐外朝化的趋势。”

“而汉时在郡上设刺史部、而后称州,以刺史巡查管理本州太守。太和年间也一并定制,赋予刺史治理本州之权。近几年又设江南行台、西蜀行台,位于新拓之地各州之上……这是巡查官职渐渐本地化的倾向,汉时立州牧、朕又取消州牧就是此理。以朕看来,再过五年江南行台就可取消,再过十年西蜀行台也可一并罢了。”

杜预静静听着皇帝的言语,帐中的卫瓘、羊祜、钟会三人也都少年聪颖,听闻皇帝今日讲的事情不一般,纷纷暂停手中的活计,肃立听着。

曹睿笑道:“国家制度总是这样,内朝外朝、中枢地方,一直变来变去。今日朕就要动身去成都、接受蜀国请降了。你们都是聪明人,说说大魏一统之后该如何长治久安,如何将国家妥当传至后世代代?”

“这……”杜预一时被问懵了,见皇帝的认真样子,知道不是寻常答案能搪塞过去的。他所知道的寻常道理,陛下也一定知道。

“回禀陛下,臣不知。”杜预如实应声:“国家大事,非臣微末之身所能揣度。”

曹睿并不意外,又看向帐中的其余三人,伸手随意般的一指,继续问道:“你们三人呢?”

卫瓘拱手:“臣不知。”

他其实是想说一二的,不过自以为聪颖不超过杜预,杜预都答不知,他自己也该说不知的好。

羊祜拱手答道:“臣以为当恩威皆出于上,不使大权旁落在外,以免汉时士人、宦官、外戚争权之乱象,如此方可。”

曹睿摇了摇头:“若出了个聪明的昏君呢?若他非要倒行逆施不管不顾呢?如后汉桓帝一般,他什么都懂,国家却在他的手里渐渐败亡,此不可取。”

羊祜又道:“如若使国家完善法度,上下严明清廉一心,使官员人人忠心为君,是否可行?”

曹睿又摇头:“人皆有私,皇帝也有私,臣子也有私,各自为各自筹划,法度在皇权和权贵面前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在四名散骑之中,羊祜行事是最理想主义的,听闻曹睿此语眼神也有些黯然:“臣愚钝,难道就没有长治久安之法了么?”

“有,不过不是你们说的这些,也不是这世上大臣们所知晓的这些。”曹睿伸手指向最后没有发言的钟会,问道:“你有何看法?”

钟会道:“汉时皇帝皆是汉高帝子孙,汉高帝智计雄才宛如天授,却也有桓灵这等子孙。臣以为此事无解,唯有上天庇佑。”

曹睿笑着站起身来,双臂张开,示意卫瓘为自己披上外袍,同时缓缓说道:“倒也不是无解,只不过解法并非世间众人所能想到的罢了。”

“集权还是分权、用文官治国还是用权贵治国、分封还是郡县、用宗室还是罢宗室,用士人还是用勋旧、重文还是重武,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甚至用不用宦官、科学和政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这个问题无关。”

杜预微微皱眉。科学是什么?政治学又是什么?陛下这番言语怎么这般令人听不懂?

曹睿轻叹一声:“这个问题朕想了十几年,直到今日来到成都城外,方才想清楚。”

杜预不自觉的抬头看向皇帝,他很好奇皇帝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卫瓘、钟会等人也是这般。

“请陛下示下。”杜预小声道。

“国家如何,与掌权者、也就是皇帝的个人素质是分不开的。”曹睿看了看几人,平静说道:“朕想出的办法倒也简单,简而言之,就是皇室教育的精英化。”

“灭蜀之后回到洛阳,朕要自己教育皇子,总要比这天下人更聪明、更有见识才行。以经学和法家视角来治理国家是治理不好的,必须要以这个时代之外的高度来俯视天下,而后方能从容行事。朕要做的事情太多,朕这一生根本就做不完,或许也要如秦国那样奋六世之烈、前汉数代明君一般方能做得。当然,皇子的数量和寿命也是重要的要素,朕回去该再纳几个妃嫔了……”

“钟会,成都那里准备的怎么样了?”

钟会欠身一礼:“禀陛下,蜀国尚书令蒋琬、太常杜琼、光禄大夫来敏三人带着蜀主的皇帝玺授、降表,已经在丑时末到了广都,此三人正在帐外候着。陛下要不要见一见他们?”

曹睿微微摇头:“朕不见了,无非投降罢了,见或不见又有何用?”

“传旨,两刻钟后武卫左军、武卫右军随朕一并南下成都。”

“遵旨。”钟会拱手应下,而后小跑着出去传信。

直到将这件大事当面告知了左武卫将军曹泰、右武卫将军夏侯献后,钟会方才喘息着停了下来。甫一停下,钟会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皇帝方才在帐中说的那番话。

他虽聪慧,却也听得似懂非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