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世子稳重点 >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分权告病

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分权告病(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近朝堂上的气氛有点诡异。

这种诡异的气氛来自于政事堂。

最大的诡异之处便是,很多朝臣发现宰相章惇清闲了许多。

以前的章惇可是忙得脚不沾地,每天处理朝政国事,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天不亮又要起床参加朝会,睡眠时间都不够,俨然一副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样子。

可现在的章惇,却莫名其妙地清闲了许多。

许多朝政方面的大事务,从百官上奏,到皇帝批复发回政事堂,到了政事堂后,这些朝政国事官家却交给了蔡京。

奏疏上官家的批复很清楚,“交门下侍郎蔡京署办”。

几乎每一道奏疏上都是如此批复的,章惇就算想接手也没办法,官家在批复上都已经指名道姓,章惇若再强行接手,就很不体面了。

一国宰相,大宋的第二号大人物,总不能跟下级官员抢业务吧?

宰相的权力,就在这悄无声息间被分走,卸下。

而蔡京,明明刚入政事堂还不到半年,明明只是一个门下侍郎,距离宰相还差了好几级,如今却分明行使着宰相的权力,跟章惇一样,如今的蔡京忙到脚不沾地,混得风生水起。

朝臣们已渐渐发现了端倪,闻到了不寻常的味道。

文武百官望向政事堂的目光也变得耐人寻味。

每个人心里都隐隐感觉到,章惇的时代可能要结束了。

至于原因,朝臣们当然更清楚。

官家欲设讲武堂,章惇出班反对,这只是表面的原因,官家向来宽宏,不至于为了这么一桩事轻易动了罢相的心思。

究其根源,恐怕还是官家登基以来,与章惇发生过大大许多的分歧与争执,而官家在一次次隐忍后,终于决定不再忍了。

宰相是皇帝最重要的辅臣,若是连宰相都处处与皇帝的政见相左,他就已经失去了辅臣的作用,反而成了皇帝最大的阻力。

这是任何皇帝都不能忍的。

“辅臣”的意思,重在一个“辅”字,用大白话来,你作为臣子,老老实实帮皇帝办事,解决朝政国事上的麻烦,为皇帝分忧,更别给皇帝添乱。

可章惇这近一年来的表现,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这位宰相的性格太强势,太主观,而且非常固执。

而官家,也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两人的政见若发生碰撞,无疑便造成君臣之间的激烈冲突。

从早前的设立监察府,到后来的新政商议,从青苗法到方田均税法,直到现在设立讲武堂等等。实话,章惇在其中扮演的是反对者的角色,他几乎已经站在一个处处与官家作对的立场上。

从章惇当初坚决反对设立监察府开始,许多朝臣便已有了预感,以官家的强势性格,对章惇的容忍终究是有限的,只看何时忍不住了,章惇的宰相位置怕是坐不下去。

现在看来,官家的耐心还是很不错的,能忍到现在才动了罢相的心思,很不容易了。

是的,大宋从来不缺少人才,尤其是文臣。

论治国之才,不是章惇才有的,而且章惇在任上也不见得多出色,从绍圣年间章惇拜相开始,为了打压旧党,章惇便做过许多阴暗的事,包括构陷旧党官员,人为地炮制冤狱等等。

那时是大势所趋,哲宗先帝为了拨乱反正,正好也需要章惇这把刀帮他肃清朝堂。

如今同样是大势所趋,大宋在官家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改革前进,这个时候的皇帝,已经不需要刀了,他需要的是勇于打破旧规,并坚定维护新规的治世贤臣。

他更需要一个无条件执行他的政见政策的辅臣,而不是一个处处与他唱反调,制造阻碍的反对者。

章惇,无疑已经不适合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如今官家将朝政尽托于蔡京,章惇的宰相权力正被一步步蚕食,架空,政事堂的气氛也越来越诡异。

章惇依旧每天按时来到政事堂,坐在独属于他的宰相位置上。

政事堂的尚书左右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进了政事堂也是照例先向章惇行礼问安,笑容满面地寒暄闲聊几句。

然而等到政事堂开始办差,处理朝政时,气氛便陡然一变。

官员们拿捏不定的奏疏,依旧心翼翼地递给章惇,可章惇每次看到奏疏上官家批复的“交门下侍郎蔡京署办”的字句,脸色一变再变,最后章惇合上奏疏,一声不吭地示意交给蔡京。

这种情形,别提多尴尬了。

章惇尴尬,官员们也尴尬,政事堂内,唯一不尴尬并且春风满面的人,是蔡京。

从头到尾,官家没过半句罢相的话,也没给过任何人暗示,可所有人都清楚,官家已经在有意识地交卸章惇的宰相权力,将权力重新分配,最后到蔡京头上。

蔡京现在缺的,只有一个正式的官职了。

这种诡异的气氛持续了三天后,章惇终于无法忍受政事堂内的尴尬,于是上疏称病。

对站在权力巅峰的人来,哪怕递上一张看似寻常的病假条,也有着更深的用意。

章惇上疏称病,同样是一种试探,试探官家的态度,是挽留,还是顺水推舟。

赵孝骞接到奏疏后是如何反应的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