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盟军将至(1 / 2)
华夏数千年历史里,“宰相”这个官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同时,这个官职的存在有利有弊,很难清它到底该不该存在。
宰相是皇帝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朝政国事许多方面,皇帝都必须交给宰相去办。
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经常当皇帝的朋友想必都清楚,一个国家每天会发生多少事,各个地方官府有多少民情民生军事等奏疏。
这还不包括转运,提举,提刑等各官署的奏疏,偌大的国家,每天要处理的奏疏最少数千份。
靠皇帝一个人去批阅处理,这皇帝在位绝对不超过两三年就挂,活活被累死。
哲宗赵煦为何如此短命,跟他日夜操劳国事有直接关系,朝廷正值废旧复新的紧要时期,赵煦更繁忙了,经常熬通宵处理国事,最后终于短寿,没到三十岁就驾崩。
后来的皇帝,比如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他要集中皇权,索性将华夏数千年的相权彻底结束,于是拿胡惟庸开刀,明朝从此再也没有宰相。
可史书明确记载,明朝废除宰相制后,朱元璋每天要亲自批阅数千份奏疏,每天睡觉都不满三个时辰,而且常年不能休假,唯独过年和过寿能休息两天。
本来能长寿的洪武大帝,最终也只活到七十来岁便驾崩,他是活活累死的也没毛病。
更讽刺的是,朱元璋死了没多久,他的儿子judy靖难即位,又对朝堂进行了一番改制。
这次改制,judy倒是没有恢复宰相制,而是改用内阁大学士制。
亲爹得罪了那么多人,屠刀证道,把华夏数千年的宰相制打下去了,结果儿子搞出个内阁制,弄出了一大群宰相,明朝帝王自此被内阁大学士们折腾得各种扭曲,各种奇葩。
赵孝骞对这个国家的思考很理智,他很清楚,眼下的大宋还是离不了宰相,更准确的,离不了政事堂。
皇帝是必须要有人辅佐的,皇权过于集中,一叶障目之下做出某个糊涂昏庸的决定,还自以为英明,浑然不知自己昏庸祸国。
赵孝骞不觉得自己多英明,他很清楚,随着权力欲望的膨胀,未来的他或许也会做出昏庸糊涂的决定,所以他必须留几个忠直的臣子在身边,勇于劝谏自己的每一个糊涂决定。
可现在,章惇显然已经不合适了。
他有私心,为了自己代表的党系,为了朝堂上拥护自己的群体,甚至为了天下豪强地主的利益,他劝谏赵孝骞的立场本身就歪了。
“章惇告病,朕希望他快点好起来,毕竟是三朝老臣,对大宋劳苦功高,朕唯愿他能活一百岁,岁岁平安。”赵孝骞深深地道。
面前的蔡京一怔,然后很快明白了官家的意思。
是的,希望他长寿,但官家没他还能当宰相。
蔡京立马附和道:“是的,子厚先生对大宋呕心沥血,也该有一个好归宿,臣也希望他长命百岁。”
赵孝骞点点头,话已经到了,蔡京也懂了,这就够了。
他担心的是,蔡京上位后不依不饶,对致仕的章惇赶尽杀绝。
赵孝骞虽然不喜欢章惇,也决定罢了章惇的宰相,可站在私人立场上,他对章惇没有仇怨,更没有必要闹到赶尽杀绝的地步。
大家相处不合适,那就和平分手,你回家安心养老,朕继续当自己的皇帝。
赵孝骞接着道:“今日起,由你暂代章惇,署办朝政,一应国事,当须与政事堂的诸位商议解决。”
蔡京闻言大喜过望,立马双膝拜倒,感激哽咽道:“臣必不负官家厚望,定为大宋为官家死而后已!”
赵孝骞笑了笑,道:“朝堂上你多注意一下,如今西夏已灭,朝廷正积攒国力,准备北伐辽国,如此紧要的时期,朕不希望朝堂上陷入内斗,让大家都安分点,别给朕找麻烦。”
“是,臣一定约束朝臣,尤其是这两年里,臣会尽量淡化新旧两党的矛盾,让朝堂维持和睦,大家卯足了劲儿朝一块使,辅佐官家一统天下!”
赵孝骞深深看了他一眼,蔡京其实非常聪明,他很清楚朝堂的矛盾点在哪里,也知道如何化解和维持。
有这样的能力,已经足够当宰相了。
章惇在位时,朝堂上可是一片鸡飞狗跳,新旧两党的矛盾愈发激烈尖锐,很多矛盾还是章惇主动挑起的。
当然,章惇做这些事,是经过赵煦默许甚至授意的,废旧复新的国策,朝堂上自然是要经历一番清洗。
每一朝有每一朝的形势,如今大宋的形势,不需要清洗朝堂,反而需要安定稳固的朝局,集中力量对外,把大事办了。
章惇被时代淘汰,也在情理之中,天下大势已变,已经不需要他这把刀了。
法很残酷无情,但这就是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