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厨房里的烟火与欢喜(1 / 2)
晨光刚漫过窗台,我就听见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是大儿子泽泽踮着脚够橱柜里的牛奶,小儿子则扒着餐桌边,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我手里的吐司。我把煎好的荷包蛋放在盘子里,看着两个孩子面前一模一样的早餐,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快半年了。自从孩子们上了小学,我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雷打不动地准备吐司、煎蛋、牛奶,偶尔换个花样,也不过是把吐司换成三明治,牛奶换成豆浆。
起初孩子们还吃得津津有味,小儿子总说“妈妈做的早餐最香”,老大会把荷包蛋的蛋黄戳破,让金黄的蛋液流在吐司上,吃得满脸都是。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的热情渐渐淡了。
前几天早上,老大咬了一口吐司,突然放下叉子,小声说:“妈妈,我能不能明天去外面吃早餐呀?楼下张阿姨的摊子上,油条泡豆浆可香了,我昨天上学看见乐乐在吃。”小儿子源源也立刻附和:“对呀妈妈,我也想尝尝!外面的油条看起来比家里的吐司好吃多了。”我愣了一下,看着孩子们期待又有些小心翼翼的眼神,心里泛起一阵酸涩。
这些年我总想着“家里的早餐更健康”,却忘了孩子们也会好奇外面的味道。楼下张阿姨的早餐摊我知道,每天清晨都围着不少人,炸油条的香气能飘到好几栋楼外,金黄的油条在油锅里翻滚,捞出来时还冒着热气,再配上一碗现磨的豆浆,确实勾人。
可我总担心外面的油不卫生,豆浆也不知道加了多少糖,所以从来没带孩子们去过。现在看着他们渴望的样子,我忽然觉得,或许我该试着做点不一样的。
那天送完孩子们上学,我特意绕到张阿姨的摊子前,站在旁边看了许久。张阿姨手法娴熟,面团在她手里揉、擀、拉,没一会儿就变成了一条条均匀的面坯,放进热油里,“滋啦”一声响,面坯瞬间膨胀起来,变成了金黄酥脆的油条。她还特意给我递了一小杯豆浆,笑着说:“尝尝?现磨的,甜淡刚好。”我抿了一口,豆香浓郁,带着淡淡的甜味,确实比我平时冲的豆浆好喝。
晚上吃完饭,孩子们在客厅里写作业,我收拾完碗筷,突然生出一个念头:不如我自己给孩子们做豆浆和油条?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我打开手机,翻出收藏已久的美食博主的教程,屏幕上详细写着做豆浆和油条的步骤,可越看越觉得复杂——豆浆要泡豆子、磨豆子、煮豆浆,还要注意消泡;油条更是麻烦,面团要醒发,油温要控制好,稍有不慎就会炸糊或者不蓬松。
“要不还是算了?”我对着手机叹气,可一想到孩子们早上期待的眼神,又咬了咬牙。不就是做个早餐吗?别人能做好,我也一定可以。
说干就干,我从橱柜里翻出黄豆,挑拣出里面的坏豆子,然后用清水淘洗干净,倒进大碗里加满水。看着黄豆在水里慢慢舒展,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妈妈也是这样在晚上泡好豆子,第二天早上给我磨豆浆。那时候的豆浆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却带着一股让人安心的烟火气。
泡好豆子,我开始研究油条的面团。教程里说,油条面团需要用温水和面,还要加酵母、盐和食用油,揉到面团光滑不粘手才行。我按照教程的比例,把面粉、酵母、盐放进盆里,然后一点点加温水。可水加少了,面团干得像散沙;水加多了,又变成了黏糊糊的一团,粘在手上甩都甩不掉。
我无奈地看着盆里的“失败品”,只好重新找了个盆,从头再来。这次我格外小心,每加一点水就用筷子搅拌一下,直到面粉变成絮状,才开始用手揉。揉面的时候,胳膊很快就酸了,额头上也冒出了细汗,可我不敢停,按照教程里说的,“要揉到面团表面光滑,能拉出薄膜”。
不知揉了多久,我拿起一小块面团,轻轻一拉,真的出现了一层薄薄的膜,虽然不算特别均匀,但至少有了点样子。
把面团盖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冷藏醒发,我又开始准备明天早上磨豆浆的工具。家里的破壁机很久没用来磨豆浆了,我仔细清洗干净,还特意查了煮豆浆的注意事项——豆浆一定要彻底煮沸,不然会有有害物质。我把这些注意事项一条一条记在纸上,贴在冰箱上,生怕明天早上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