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港片:人在洪兴,开局被b哥暗杀 > 第825章 锚已沉,链尚韧

第825章 锚已沉,链尚韧(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她没有上前打扰孩子们,只是悄然转身,背着那只略显陈旧的帆布包,徒步向西山走去。

她没有回头,仿佛身后的一切都已与她无关,她要奔赴的是一片全新的未知。

在东北齐齐哈尔的老工业基地,赵振邦的退休仪式显得格外简单。

没有领导讲话,没有鲜花掌声,只有一群学生,他们轮流上前,用手中的铁锤,在那根象征着“自力更生”的钢梁上,轻轻地敲击一锤。

每一锤下去,都带着沉甸甸的重量,那是对过去岁月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最后一锤,由一名盲童完成。

他颤抖着伸出手,摸索着钢梁上的焊痕,感受到那粗糙的质感。

“老师说,这四个字是用热铁写的,烫进去了。”他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回荡。

赵振邦站在一旁,含笑点头,他走到那名盲童身边,将手中的焊枪交给了他的监护人。

“以后谁要用,随时来拿。”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却坚定有力。

仪式结束后,赵振邦独自一人走上实训楼顶。

楼顶上,架设着一台老旧的短波电台。

当晚,电台准时响起,播音内容不再是案例录音,而是一段段从各地传来的施工号子、机器轰鸣、孩童朗读的声音。

这些声音嘈杂而混乱,却又充满了生命力。

它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但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远方某监听站,默默地记录下这段特殊的信号,最终将其分类命名为:“文明背景噪声·甲子版”。

广西百色的山区,夜幕低垂。

刘桂香在医院交接班时,无意间瞥见了新生儿抢救室的门牌。

原本写着“值班人:不知名”的标签,已经被换成了一张新的卡片,上面清晰地写着:“今日值守:李阿妹(实习护士),辅助系统:梅花牌2号)。”

她愣住了,随即会心一笑。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查房时,她特意走到那台老旧的梅花牌2号调压器旁,仔细观察。

她发现,指示灯的闪烁频率略有不同,仔细听,还有轻微的电流声,像是某种规律的呼吸。

她知道,有人给它加装了心跳感应模块。

她没有问是谁做的,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护理日志里添了一句:“今夜平安,机器比人醒得早。”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戈壁深处,李春霞正进行着一年一度的春季巡检。

她驾驶着那辆老旧的皮卡车,在茫茫的戈壁滩上颠簸着,车轮卷起漫天的沙尘。

当她路过当年埋下维修日志的老气象房时,发现原本破败不堪的屋顶,已经换上了崭新的铁皮。

屋檐下,挂着一串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响声。

仔细一看,那些铃舌的形状,竟然是微型电路符号“接地”。

她推开吱呀作响的房门,发现屋内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墙上贴着一张手绘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全旗光伏点的“骆驼体温预警值”。

她坐在门槛上,从水壶里倒出一杯水,慢慢地喝着。

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旋律,是她上传的“草知道怎么走”示意图,已经被谱成了牧歌,在牧人间传唱。

她仰头看天,云影掠过大地,仿佛无数条看不见的线路,正在戈壁滩上悄然生长。

清明节前夕,她关掉电台,对着远方自言自语:“风都知道方向了。”

云南怒江,广西百色,内蒙古额济纳,这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地方,此刻却都笼罩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氛围之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怒江两岸雾蒙蒙。

一个穿着傈僳族服饰的少年,赤着脚,小心翼翼地攀上铝罐反射阵的基座。

晨曦微露,照亮了他黝黑的脸庞。

他从怀里掏出一枚锈迹斑斑的螺丝钉,那是从报废的拖拉机上拆下来的,带着机油的腥味。

他凝视着螺丝钉,仿佛在跟一位老朋友告别。

然后,他用力地将螺丝钉塞进底座的缝隙里,泥土混着铁锈的味道,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阿爷说,这是镇器的,能保佑电站不坏。”他喃喃自语,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纵身跳下。

与此同时,广西百色,中心医院的抢救室里。

值夜班的李阿妹,疲惫地揉了揉惺忪的睡眼。

她走到那台老旧的梅花牌2号调压器旁,熟练地检查着各项参数。

她的目光扫过调压器的外壳,突然停住了。

她从口袋里摸出一枚生锈的螺丝钉,那是她小时候玩耍时捡到的,上面还残留着泥土的痕迹。

她嘴角微微上扬,小心翼翼地将螺丝钉塞进外壳的缝隙里,严丝合缝,仿佛它原本就属于那里。

“刘姐说,这是还礼,感谢它这么多年来的陪伴。”她轻声说道,关掉抢救室的灯,走向值班室。

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戈壁滩上,李春霞骑着摩托,穿梭在茫茫的沙海中。

她停在一排排光伏支架下,例行检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