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锚已沉,链尚韧(2 / 2)
风沙打在脸上,像无数根针在扎。
她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枚锈迹斑斑的螺丝钉,那是从废弃的雷达站里捡来的,带着岁月的沧桑。
她走到一根支架旁,将螺丝钉挂在接地处,任凭风吹日晒。
“春霞知道方向了,这颗螺丝钉就当是导航仪吧。”她对着无垠的戈壁说道,拧动油门,继续前行。
黑龙江齐齐哈尔,技工学校的实训车间里。
几个学生正在进行焊接实习。
其中一个学生,偷偷地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枚生锈的螺丝钉,那是他爷爷留给他的,带着浓浓的铁锈味。
他走到那根象征着“自力更生”的钢梁旁,将螺丝钉嵌进焊缝里,用焊枪轻轻地固定住。
“老师说,这是精神,要传承下去。”他心里默默地说道,戴上面罩,继续焊接。
河南洛阳,城乡结合部的废品站里,吴老汉佝偻着腰,整理着堆积如山的废品。
他从一个破旧的矿用对讲机里,掏出一枚锈迹斑斑的螺丝钉,那是他当兵时用过的,带着硝烟的味道。
他走到废品站门口,将螺丝钉摆在对讲机旁,然后,他抬起头,望着远方。
“老伙计,咱们也该歇歇了。”他喃喃自语,蹒跚着走向里屋。
就在这五个地方,看似毫不相干的举动,却在同一秒,引发了全国数千个隐蔽终端上绿灯的齐闪三次。
那闪烁的光芒,如同无数颗跳动的心脏,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永恒的故事。
风,依旧吹拂着大地,带着泥土与金属的气息,讲述着一个没有主角,却又充满了希望的故事。
那闪烁的光芒,如同无数颗跳动的心脏,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永恒的故事。
风,依旧吹拂着大地,带着泥土与金属的气息,讲述着一个没有主角,却又充满了希望的故事。
就在这片希望的微光里,怒江的清晨,总带着一股子洗不净的湿气。
周文军,这个常年奔波在怒江两岸的基层电信协管员,此刻正猫着腰,艰难地攀爬着一段被山体滑坡冲刷得面目全非的山路。
脚下的泥土混着碎石,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留神就滚下那深不见底的峡谷。
天空灰蒙蒙的,像一块被洗旧的蓝布,雨丝断断续续,落在他的冲锋衣上,留下一个个暗沉的水渍。
“td,这鬼天气,就不能消停会儿?”他低声咒骂了一句,粗糙的指尖抹去额角的雨水,混着汗珠,咸涩得厉害。
两天前那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无情地撕裂了山体,也把一段重要的光缆压得稀烂。
这玩意儿可不能断太久,山里的信号本来就差,要是再断了,那村小的孩子们上网课可就抓瞎了。
终于,他看到了那段触目惊心的断裂处。
光缆像一条被斩断的巨蟒,裸露的内芯在雨水中闪着幽光,让人心头一紧。
周文军深吸一口气,从背着的工具包里掏出抢修箱。
箱子不大,却沉甸甸的,里面装着各种接头、熔纤机,还有一些备用零件。
他熟练地打开,目光却忽然定格在其中一个备用接头上。
一枚锈迹斑斑的螺丝钉,就那么安静地躺在接头的旁边,仿佛是箱子里的一个不速之客。
它身上还带着泥土的腥味,一看就是从某个报废的机器上拆下来的。
周文军眉头一皱,心里嘀咕了一句:“谁这么缺德,把这玩意儿塞我箱子里?”他下意识地伸出手,准备把它拎出来扔掉。
然而,指尖刚触碰到那冰冷的铁锈,脑子里却冷不丁地闪过一个画面——三天前,那个在铝罐反射阵旁蹲着的小子。
那孩子嘴里念念有词,说什么“林姐姐说,电要有个根”。
当时他只是觉得好笑,山里孩子嘛,有点儿古怪的念头也正常。
但此刻,这枚锈钉,这句朴素得有些哲理的话,就像一道电流,猛地击中了他。
电要有个根?这枚钉子,难道就是那个孩子口中的“根”?
周文军的手停在半空中,犹豫了。
他看着手里的锈钉,再看看面前断裂的光缆,心里五味杂陈。
按规矩,得用全新的接头,确保信号万无一失。
可这枚小小的锈钉,却仿佛在无声地质问他:规矩重要,还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信仰”重要?
他没有多想,或者说,他的思考在那一刻被一种莫名的冲动取代了。
他没换新的备件,反而鬼使神差地,把那枚锈钉,稳稳当当地塞进了接地桩的缝隙里。
泥土混着铁锈,一股老旧却又坚韧的味道扑鼻而来。
他甚至还用旁边的石块轻轻敲了几下,确保它牢牢地固定在那里,就像给这片被撕裂的山体,打上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锚”。
忙活完这一切,他擦了擦手,在巡检日志上,用笔画了个简笔发电机,歪歪扭扭地标注了一行字:“锚已沉,链尚韧。”那一刻,他心里那种踏实感,比任何高科技的连接都来得真切。
当晚,村小教室里,孩子们围着那台老旧的投影仪,焦急地等待着。
网络断了,他们的动画片和教学视频都没法看。
突然,画面一闪,原本漆黑的幕布上,竟然出现了一段模糊的《锈河》档案片段。
没有信号源,没有连接线,就那么突兀地,仿佛是从虚空中生长出来一般。
孩子们先是愣住,继而爆发出欢呼声,而周文军,则站在教室门口,看着那晃动的光影,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丝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