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43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天火焚身:符纸燃处痈发高热,

第43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天火焚身:符纸燃处痈发高热,(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天火焚身:符纸燃处痈发高热,白虎汤合安宫牛黄丸降火案

汉时医庐的木窗透着朦胧月色,药草的苦香在案几间萦绕。我垂首整理着今日抄录的医方,忽闻门轴轻响,抬眼便见张仲景身着素色长衫立于阶前,手中提着的竹篮里,艾草与当归的气息悄然漫溢。正是在这方古朴的医庐中,我得遇医圣,从此执弟子礼,于煎药的陶罐声、诊脉的沉吟里,窥探着中医辨证施治的精妙。而那桩与符纸、高热、痈疽相关的奇案,便发生在一个风雨欲来的暮春午后。

那日辰时刚过,医庐外忽然传来急促的叩门声,伴随着妇人的啜泣:“张医圣,求您救救我家夫君!”张仲景放下正在研捣的黄连,示意我去开门。门扉拉开的瞬间,一股焦灼的热气扑面而来——被搀扶着的中年男子面色赤红如炭,额头滚烫得能灼伤人的指尖,裸露的左臂上赫然隆起一片紫黑色的痈肿,状如馒头,触之坚硬,边缘还泛着诡异的焦黄色,仿佛被烈火灼烧过一般。

“他……他今早在家中整理故纸,不知从哪个旧木箱里翻出一叠黄符纸,随手取了一张在烛火上点着玩,谁知火星刚溅到胳膊上,就像被烙铁烫了似的疼!”妇人哽咽着诉说,“不过半个时辰,胳膊上就肿起这怪东西,人也开始发热,现在连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嘴里只喊‘烧得慌’……”

张仲景俯身诊脉,三指按在男子腕间,眉头微蹙。我在旁细看,只见患者呼吸粗重如拉风箱,口唇干裂起刺,舌苔黄燥得像晒干的姜皮,搭脉时只觉脉象洪大而数,如奔马般急促——这分明是热毒炽盛、侵入营血之象。再看那痈肿,灼热拒按,按之痛不可忍,脓液尚未形成却已透出凶险之气,配上高热神昏的症状,俨然是“痈疽肿毒伴热入心包”的急危之症。

“此乃热毒骤袭,表里俱热,已扰神明。”张仲景收回手,声音沉稳如磐石,“速取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再添人参三两,先以水一斗煮石膏,减二升后入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待温。”我应声备好药罐,看着石膏在沸水中渐渐消融,药香里透着一股清冽的寒凉之气。

白虎汤的药性与施治原理

此处所用的白虎汤,正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设的经典方剂,专为阳明气分热盛证而设,其配伍、药性原理及适应症暗藏深意:

药物组成与药性

-石膏(君药):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质地重坠,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在白虎汤中,它能直折阳明气分的热邪,如同利刃般压制燎原热势,同时缓解热邪伤津导致的烦渴,针对此案患者高热如焚之症尤为对症。

-知母(臣药):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作用。它与石膏相须为用,既协助增强清热泻火之力,又能滋养阴液,防止热邪进一步伤阴,应对患者舌苔黄燥、口唇干裂等津伤之象。

-甘草(佐使药):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能调和石膏、知母的寒凉之性,防止药物过于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同时缓和药物烈性,使药力平和持久,还兼具一定扶正作用。

-粳米(佐使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可保护胃气,防止寒凉药物损伤脾胃,煎煮时还能使药液浓稠,减缓吸收速度,让药力持续发挥,同时提供营养支持。

药性原理

白虎汤基于中医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腑辨证学说,针对热邪传入阳明气分导致的气血失常、津液耗伤之证。通过石膏、知母清泄阳明气分热邪,恢复气血正常运行;甘草、粳米扶正和中,保护脾胃、维持正气,实现清热与护正兼顾。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可能通过调节体温中枢、抗炎、解热、增强免疫力等发挥作用,各药协同,功效显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