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成功找到大型煤矿!(2 / 2)
“你啊,就别谦虚了!”李副局长笑道,“对了,内蒙东那边,地表覆盖层厚,钻探进度慢一些,但根据最新的物探剖面解译,也显示出非常有利的迹象,找到大型煤田的可能性非常大!”
“太好了,真是双喜临门!”白杨由衷地感到高兴。
挂了电话,白杨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
铅色的云层依旧厚重,但似乎不再那么令人压抑。
他知道,这只是初步的胜利,距离真正将这些乌金大规模开采出来,转化成支撑国家发展的澎湃电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他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来一小半。
剧本的关键情节,开始按照他的预期上演了。
他拿起桌上的铅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轻轻画下了一个简陋的发电厂轮廓,然后在旁边写下了几个字:
高参数、大容量、超超临界……
……
窗外的寒风卷着零星的雪沫子,敲打着玻璃窗,发出细碎的声响。
白杨放下手里那张画着简陋发电厂轮廓的纸,重新给自己续了点热水,浓茶的苦涩在口腔里弥漫开,却奇异地带来一丝安稳。
初步的成功,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没过两天,研究所的小院里就热闹起来。
先是部里派来了慰问组,送来了锦旗和一些象征性的慰问品——几箱苹果,几袋子当时稀罕的南方蜜桔,还有几捆印着“劳动光荣”的搪瓷缸子。
“白所,这次你可是立了大功!”李副局笑容满面:“周部长还特意嘱咐我,要多关心、多支持你们研究所的工作。”
“谢谢领导。”白杨依旧是那副不卑不亢的样子。
“对了,”李副局长话锋一转,“晋西北那边初步探明储量巨大,这煤怎么运出来,怎么用好,也得提前考虑起来。”
“我听前方指挥部的老王说,他们初步估算,光是第一批探明的区域,如果全部开采,可能比我们现在全国一年的煤炭增产任务还要多!”
来了!
白杨心头一动。
他沉吟了一下,没有立刻接话,而是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扬的雪花。
北风似乎更紧了,吹得窗户的缝隙呜呜作响。
办公室里的暖气依旧半死不活,但他此刻却感觉不到丝毫寒意。
“李副局,”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凝重,“找到资源是第一步,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清洁地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哦?你有什么想法?”李副局长饶有兴致地问道。
“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白杨转过身,表情认真,“我们国家现在电力缺口很大,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晋西北和内蒙东的煤炭资源,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能源保障。”
“但是,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老办法,建一堆效率低、污染大的中小型火电厂,那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长远来看,环境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这话切中了要害。
这些年,各地为了发展经济,上了不少小火电项目,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煤耗惊人,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高层对此并非没有察觉。
“那你的意思是?”李副局长追问。
“我个人觉得,既然我们拥有了这么好的资源基础,是不是可以在能源利用的技术路线上,也搞一点‘跨越式发展’?”白杨小心翼翼地抛出自己的观点。
“我注意到,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型火电机组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参数、大容量的方向发展。”
“比如,超临界,甚至超超临界技术,发电效率比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亚临界机组高出一大截,同样发一度电,消耗的煤炭更少,产生的污染物也更少。”
“超临界?超超临界?”李副局长显然对这几个名词有些陌生,但“效率高”、“煤耗少”这几个关键词,他听得真真切切。
“是的。”白杨点点头,继续“科普”:“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更高的蒸汽温度和压力,来驱动汽轮机发电。”
“技术难度当然更大,对材料、设计、制造、控制的要求都非常高。但一旦突破,效益也是巨大的。”
“我们现在发现了这么大的煤田,如果能配套建设一批这样先进、高效的大型坑口电站,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把电送出去,那对于缓解全国性的电力紧张,提升我们国家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意义非凡。”
他没有直接说“我们应该立刻上马超超临界项目”,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国际趋势”和“值得研究的方向”提出来。
这种建议,听起来更像是基于专业知识的理性分析,而不是凭空的臆想。
李副局长眉头微蹙,显然在快速消化白杨提供的信息。
他虽然不是发电领域的专家,但常年在能源系统工作,基本的判断力还是有的。
他敏锐地意识到,白杨提出的这个方向,如果真能实现,那将是能源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高参数、大容量……听起来是很好,但技术难度大,投入肯定也不小吧?我们国家现在的工业基础,能支撑得了吗?”李副局长提出了现实的疑虑。
“这确实是关键问题。”白杨坦诚道,“所以,我只是提出一个思考方向。我觉得,我们或许可以先组织力量,对这些先进技术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论证。”
“比如,派一些专家出去考察学习,引进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甚至可以考虑和国外进行技术合作。”
“同时,也要评估我们自身的工业能力,看看哪些环节可以自己攻关,哪些需要借助外力。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把调子放得很低,姿态摆得很正,处处体现着“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李副局长沉思了片刻,点了点头:“白所,你提的这个思路很有价值。能源利用效率,确实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不能守着金山,还过穷日子,更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发展和环境。”
“这样,你能不能抽空,就你刚才谈到的这些想法,整理一份更详细的材料?不用太正式,就当是内部参考。我找机会,向部里的主要领导汇报一下。”
“好的,李副局长,没问题。”白杨心中一喜,知道自己的“种子”算是成功播下去了。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引起高层的注意,启动相关的研究和论证。
至于后续如何发展,他有的是耐心和办法,慢慢引导。
“还有,”李副局长像是想起了什么,又补充道,“内蒙东那边,虽然钻探进度慢,但最新的物探解译结果非常乐观,几个重点靶区都显示出极厚的低频反射特征,很可能意味着巨厚煤层的存在。”
“前方的同志们干劲很足,估计春节前能拿到第一批钻孔的初步结果。”
“太好了!”白杨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希望那边也能尽快传来好消息。”
送走了李副局长,白杨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
窗外的雪似乎下得更大了些,天地间一片苍茫。
桌上的那杯茶已经凉透,但他却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晋西北的成功,为他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和“信任度”。
现在,他终于可以开始,小心翼翼地,将话题从“找煤”引向“用煤”,从地质勘探,延伸到能源利用的更高层面。
他重新拿起铅笔,在那张画着简陋发电厂的纸上,又添了几笔。
这次,他画的不是烟囱,而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超高压输电线路,从发电厂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纸的边缘。
能源的大动脉,不仅要找到源头,更要铺设好通向未来的血管。
这场由他点燃的火,想要真正燎原,还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智慧,以及,对时代脉搏更精准的把握。
他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快到年底了。
这个冬天,似乎格外漫长,但也格外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