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第九二〇章 东海明珠(1 / 2)
永樂十二年初夏的晨风掠过济安州城外的稻田,掀起层层碧浪。田垄间,农人弯腰插秧,水牛慢悠悠地拖着犁耙,身后留下一道道整齐的泥痕。城墙上,一面蓝底白浪的济州岛旗随风舒展,旗角绣着七颗珍珠,象征岛上七大产业——农耕、纺织、畜牧、矿业、海运、教育与冶铁。
八年前,这里还是高丽治下的荒僻边陲;如今,它已是东海最繁荣的自治之岛。
济安州的市集刚刚开张,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街道两侧,砖木结构的商铺鳞次栉比,门前挂着统一的木牌——「济州商会认证」。米铺、布庄、铁器行、书肆,甚至新开的「舟山茶坊」,无不客流如织。
「老张,今年的新稻种试了没?」一个头戴斗笠的农夫蹲在粮店前,抓起一把谷粒搓了搓。
「试了!比旧种多收三成!」粮商咧嘴一笑,「农学堂那帮小子还真有点本事。」
不远处,一座青瓦白墙的建筑上挂着「济州农学堂」的匾额。院内,几名年轻学子正围着一台新式水车模型争论不休,而讲台上的老农师则笑呵呵地记录着他们的想法。
——这座岛上的农人,早已不再靠天吃饭。
西归浦的街景则更为新式。宽阔的石板路两侧,纺织厂的蒸汽机声隐约可闻,女工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腰间挂着工牌,手里攥着刚领的铜钱。街角的「济州公报栏」前挤满了人,今日的头条是:《明海商会开辟南洋新航线,济州棉布远销占城》
「听说以前的吕市长在台北又建了新港?」一个商人模样的男子低声问同伴。
「何止!硫磺鸟岛的硫酸工坊现在日产百桶,连大食商人都抢着要!」
两座城市风格迥异,却已浑然一体——济安州守旧而踏实,西归浦进取而繁华。而连接它们的,是一条可并行四辆马车的「济西大道」,道旁栽满樱花,每逢春日,落英如雪。
东部的草场上,马安国跨着一匹纯黑的阿拉伯马,缓缓巡视。十年前,这里只有零星野马;如今,济州军马场已驯养战马两万匹,不仅供给舟山海军,更远销高丽、倭国,甚至被大宋边军暗中采购。
「马将军!」一个耽罗少年策马奔来,马术娴熟如草原骑手,「星主请您去参加‘山神祭’!」
马安国微笑点头。自从李成仑与方梦华达成协议,耽罗部落的猎场与森林被完整保留,而作为回报,他们为济州培育最优秀的骑手与向导。
森林深处的村落里,木屋错落,炊烟袅袅。李成仑身着星辰纹祭服,手持骨杖,正在祭坛前吟唱古老的咒文。台下,不仅耽罗人肃立,许多济州移民也安静观望——这是岛上一年一度的盛事,象征自然与文明的和谐。
祭典结束后,老星主拉住马安国:「今年的《济州志》编好了吗?」
「编好了。」马安国从怀中取出一册书卷,「耽罗语和汉文对照,您要的‘森林药草录’也在里头。」
李成仑翻开书页,指尖抚过精细的绘图——每一株草药旁,都标注着汉名、耽罗名,以及效用。他抬头望向远处高耸的汉拿山,轻声道:「这座岛,终于活成了该有的样子。」
西归浦希望小学的钟声敲响,孩童们蜂拥而出。校门口的布告栏上贴着一张醒目的告示:
「济州官考招募——通晓农、工、商、医者,择优录用。」
八年前,这里的孩子大多目不识丁;如今,他们学的不仅是《千字文》,还有算术、地理,甚至简单的「格物」原理。
「先生!我想考农学堂!」一个男孩拽住教师的袖子,「我爹说,稻子还能种得更好!」
教师笑着摸摸他的头:「那你得先学会怎么看‘节气仪’。」
不远处,硫磺鸟岛运来的新式农具正在码头卸货。几个工匠围着铁制的「代耕犁」啧啧称奇——这玩意用两头牛拉,一日能耕二十亩地。
而在城北的「济州格物院」里,一群年轻人正争论得面红耳赤。
「铅室法的改良还能再提效!」一个瘦高青年拍桌。
「不如试试‘分馏法’!」另一人反驳,「教主上次来信提过!」
桌上摊开的,是方梦华从金陵大学寄来的《冶铁新术》手稿,边角已被翻得卷起。
夕阳西沉,济州港的灯塔亮起。明海商会的船只陆续归港,水手们扛着南洋的香料、倭国的铜锭、大食的琉璃,谈笑着走向酒肆。港务官在栈桥边核对账目,嘴里嘟囔着:「明日又有三艘船去泉州……」
济安州府衙内,李应放下毛笔,揉了揉手腕。案头的文书堆积如山——田亩登记、商税账册、学堂预算……繁琐,却让人踏实。
「八年前,谁会想到这座岛能变成这样?」他笑着对崔田说。
崔田正在整理最新的《济州律》,闻言抬头:「府君,明年该修《济州通史》了。」
李应望向窗外。夜色中的济州岛灯火点点,宛如东海之上一颗不灭的明珠——这里没有战火,只有生长不息的人间。
清晨的海雾尚未散去,硫磺鸟岛的矿工们已经列队走向矿井。他们头戴藤盔,腰挂铜牌,牌上刻着姓名与工号——这是济州劳工司统一配发的身份凭证,确保每一名矿工都能按月领饷,伤有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