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第九二〇章 东海明珠(2 / 2)
「老陈,今日的硫磺要供往舟山军器局,务必精炼!」工头高声叮嘱。
「晓得!」一名中年矿工咧嘴一笑,露出被硫磺熏黄的牙齿,「这批矿石成色极好,炼出的硫酸能蚀铁如泥!」
八年前,这里还是荒僻的火山岛;如今,它已是东海最大的化工重镇。
硫磺鸟岛的矿区内,蒸汽机的轰鸣声昼夜不息。矿井深处,工人们用铁镐凿开岩壁,将泛着金光的硫磺矿石装入竹筐,再由滑轮组吊上地面。矿洞外,一排排铅室法反应炉冒着白烟,工匠们小心调节阀门,让硫磺气体与蒸汽在铅室内凝结成浓硫酸。
「刘工!新式冷凝管试成了!」一名年轻学徒兴奋地跑来报告。
刘文达——如今已是济州格物院首席化工师——快步走向试验场。三年前,他改良的分馏法让硫酸纯度提升五成;如今,他又在尝试方梦华信中所提的「接触法」,试图直接氧化硫磺气体。
「若能成,产量还能翻倍。」他抹了把额头的汗,对身旁的学徒道,「去写信给舟山,说我们需要更多铂石作催化剂!」
不远处,明海商会的仓库堆满陶罐,罐口用蜡密封,贴着「危禁」红标。这些硫酸不仅用于制造火药,更被稀释后制成消毒剂与肥料,甚至远销泉州,供大食商人清洗船底藤壶。
岛屿西岸,一座纯白的摩尼光明寺矗立在椰林间。寺前的广场上,余五婆正主持晨祷。她已年过六旬,白发束在脑后,手中琉璃念珠在晨光中泛着柔光。
「光明慈悲,赐我群岛安宁。」信徒们齐声诵念。
十年前,他们是流亡的方腊残部;如今,他们成了岛上最虔诚的建设者。祈祷结束后,信徒们分散前往各自的岗位——有人去纺织厂监工,有人去学堂教书,甚至有人加入了济州水师,成为护航商船的战士。
「余长老,今日有十户新移民抵达。」一名年轻执事低声汇报,「是从福建逃荒来的,会种甘蔗。」
余五婆点头:「安排他们住南区,靠近榨糖坊。」她望向远处新垦的甘蔗田,绿浪翻滚,不禁微笑——这座岛,竟比江南更富庶。
岛中央的「奄美学堂」刚刚敲响课钟。学堂的建筑风格独特——下半部是琉球传统的石砌地基,上半部却是舟山式的青瓦飞檐。院内,孩童们正在上一堂特别的「双语课」:
「‘硫磺’——琉球话叫‘ㄧㄡㄨㄚ’!」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字符。
台下,原住民孩童与移民子弟混坐,齐声跟读。这所学堂的课程极为实用:除了汉文与算术,还教授航海测量、基础化工,甚至简单的机械修理。
「我爹说,学好了就能去商船当账房!」一个福建来的男孩得意道。
「我要进格物院!」另一个耽罗血统的女孩扬起下巴,「刘工说女子也能当匠师!」
学堂后院,几名工匠正在调试一台新式水力碾磨机。这是济州格物院的最新设计,能以溪流驱动,替代人力碾磨硫磺粉。
「省下的人力能去扩建码头。」工匠满意地拍拍机器,「明年产能还能再涨三成!」
大岛南端的奄美港,桅杆如林。十几艘商船正在卸货:舟山的铁器、济州的棉布、倭国的铜锭、甚至南洋的香料……
「这批硫磺皂装船了吗?」港务官翻着账册问道。
「装好了!」码头工人擦着汗,「五百箱,全是大食商人订的!」
硫磺皂——这座岛的拳头产品之一。当年刘文达无意中发现,硫磺与椰子油混合后竟能制成杀菌皂,如今已是明海商会最抢手的货品,连君士坦丁堡的贵妇都托人私购。
港口的酒肆里,一名高丽商人正用结结巴巴的汉话讨价还价:「硫酸……每桶再便宜五十文?」
「做梦!」明海商会的管事笑骂,「你去硫磺鸟岛看看,哪滴酸不是工匠拿命换的?」
哄笑声中,港口的钟声敲响——又一批移民到了。这次来的竟是倭国匠人,他们带着家传的刀具锻造术,准备在岛上开设铁匠工坊。
夕阳西沉,矿工们陆续下工。硫磺鸟岛的温泉浴场蒸汽氤氲,这是方梦华特批的福利——每日劳作后,工人们可免费泡硫磺汤疗养筋骨。
「老陈,你那风湿腿好些没?」有人问道。
「早好了!」老矿工惬意地眯起眼,「这汤比郎中的药还灵!」
远处海面上,济州水师的巡逻舰正缓缓巡航。舰长站在船头,望着灯火通明的岛屿,突然对副官笑道:
「十年前这里还是野人出没的荒岛,现在……怕是比福州还热闹。」
副官递过一杯甘蔗酒:「敬东海明珠。」
这座岛,终成了流亡者的乐土、工匠的圣地、商贾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