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 世界地图(1 / 2)
撒马尔罕的秋风卷起阿姆河的寒雾,总督府的青砖庭院内,松脂火盆燃着微光,映照出一卷摊开的羊皮地图。地图边角焦痕犹存,却被一双稳健的手小心拼接,墨迹与炭笔勾勒的线条从西大洋的迷雾延伸至东大洋的波涛。这是马尔科·波罗里奥——现被耶律大石唤作「马里奥」——与西辽王庭的学士们三日来的心血结晶:一卷从欧罗巴至震旦的「世界地图」,墨迹新旧交杂,宛如一条横贯欧亚的巨龙,凝聚了泰西的传闻与东方的志书,揭开了欧亚大陆的苍茫面纱。
议事厅内,耶律大石负手而立,虎目凝视地图,双龙盘月的桃花石汗旗在身后猎猎作响。皇后萧塔不烟静立一旁,手持契丹文书卷,目光在羊皮地图上流转。汉人工匠李承志与两名粟特学士低声议论,指点地图上的河流与山脉。马里奥身披羊毛斗篷,面容憔悴却眼神炯炯,达契亚(罗马尼亚)通事乔瓦尼·罗马里奥倚于案边,伤势稍愈,偶尔以拉丁语低语,为马里奥补充细节。突厥语通译立于马里奥身侧,将其波斯语解说转为耶律大石能懂的语言。
马尔科·波罗里奥立于案侧,手中握着一支鹅毛笔,目光在地图上流连。耶律撒八与耶律哲别分列左右,汉人工匠李承志与波斯语通译低声交谈,殿中气氛凝重而热烈。
三日前,马里奥献上的欧罗巴与中东半幅地图,绘自君士坦丁堡至撒马尔罕,标注拜占庭、格鲁吉亚、阿兰、里海、花剌子模与塞尔柱疆域,沿海北非略述,麦加以南模糊如雾。耶律大石则命萧塔不烟取出西辽秘藏的东方舆图,涵盖西辽、西夏、金国、蜀宋、明国本土、高丽、倭岛及漠北部落,远至黑龙江的极寒之地与明国外岛,皆以汉文与突厥文标注,细节虽有缺失,却气势恢宏。两图拼接,耗费三昼夜,由马里奥、李承志与通译协作,终成一卷横跨西大洋至东大洋的「世界地图」,长逾丈余,铺满王座前的长案。
耶律大石俯身细查,指尖滑过地图,目光如炬。「马里奥,」他以突厥语开口,通译译为波斯语,「此图西起法兰克,东至震旦,果真天下一览。然多处模糊,汝可解?」
马里奥颔首,以波斯语答,夹杂手势:「陛下,吾自西西里来,知欧罗巴诸国:法兰西、英格兰、神圣罗马,皆教皇旗下,然相与争斗。十字军据安条克、埃德萨、耶路撒冷,与塞尔柱、埃及相持。」他指向地图中东,「塞尔柱帝国自大马士革至撒马尔罕,名义统御,然花剌子模自立,麦加天方以南的叶门、阿曼、衣索比亚,吾仅闻商贾述及,未知全貌。」
「马里奥,」耶律大石开口,声音低沉如雷,「汝之地图,果真西至大洋?」
马里奥颔首,以生硬的波斯语答道:「陛下,吾自西西里来,地图记欧罗巴、北非沿海,及塞尔柱之地。此地以西,皆真。」他指着地图左半,续道,「此为罗马,教皇之城;此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都;此为耶路撒冷,十字军圣地。北非沿海,商路通埃及,内陆则沙漠无人。」
通译将话转为突厥语,耶律大石目光沿着地图扫视,见欧罗巴诸国密如蜂巢,北非沿海港口点点,却被广袤的撒哈拉沙漠隔绝。他点头,示意马里奥继续。
马里奥指着地图中部,波斯语略显流畅:「此为塞尔柱帝国,自大马士革至撒马尔罕,皆其名下,然诸城各自为政。巴格达、木鹿,皆重镇,与大辽争商路。」他顿了顿,指向南边一团模糊轮廓,「此为身毒,传闻多邦,佛教盛行,商贾云集,然吾未至,仅闻其名。」
耶律大石闻「身毒」,眼中闪过兴味,转向萧塔不烟:「天竺乃佛国,与我国佛教同源,或可遣使探之。」萧塔不烟颔首,低声道:「陛下,天竺若通商,丝路可南延,避花剌子模之乱。」
马里奥摇头:「天竺诸邦,商路传闻,丝绸、香料由此西传,然国界不清,港口繁盛,似明国之泉州。」他看向东方,「震旦明国,吾闻其火器、丝绸、青瓷,商贾云集,然路途遥远,图止于此。」
耶律大石转向李承志:「承志,东方诸国,汝可补之?」
李承志躬身,燕京口音汉话铿锵:「陛下,臣自金狗治下投奔大辽,知东方格局。明国居江南沿海,女主方梦华治下,火器精进,商船遍及东大洋。蜀宋据西南,文弱而富,力争中原正统。金狗霸中原北地,奴役我辽人,然与明国、蜀宋相持。西夏据西北,与吾邻,既臣服金狗又认陛下为亲族(西夏皇后耶律南仙之族兄)。高丽、倭岛,皆明国藩属,朝贡不绝。」他指着漠北,「黑水(黑龙江)北山(外兴安岭)以北,极寒之地,原属大辽羁縻,现为金狗朝贡部落,渔猎为生,地广人稀。」
萧塔不烟插话,契丹语道:「陛下,漠北部落多为女真奴役,若遣使招抚,或可断金狗北翼。」耶律大石点头,目光转回地图中央,落在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南俄草原,喃喃道:「黑海以北,地广人稀,方梦华言西行两万里至西大洋。马里奥,汝之地图,可助朕北上?」
马里奥目光坚定,波斯语答道:「陛下,里海至黑海,吾记阿兰、格鲁吉亚商路,地势平坦,草原广袤,宜弓骑。黑海沿岸,有拜占庭港市,可通商。吾可补全,助陛下北上。」
耶律大石抚掌大笑,指着图上西边的「Roa」与东方海岸边的「明」字:「自西大洋至东大洋,一图而备。此图若传于后世,或胜百战千军也!」
马里奥心中澎湃,忍不住轻声说出一句拉丁诗句:「Mudfittotexuospectu.(世界,得以在一瞥中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