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33章 安平义塾

第433章 安平义塾(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银子到位,临时仓库也落实后,林向安便让人紧锣密鼓地投入秋粮收购。

这天夜里,林向安与赵泽单独对坐,低声商量起回京之事。

“阿泽,你明日就启程回京,回去后,有几件事,需要你去办。”

赵泽点了点头,早知这趟是他先行回京,便凝神聆听。

林向安缓缓说道:

“第一要紧的,是借国公府的关系,

想办法去拜会户部仓场侍郎,或者京通仓监督,兵部武库司的官员也行。

见面时只需含蓄透个口风,说你此番南下,正好带来一批上好的南粮,

愿按官价充入粮仓,为朝廷分忧。

也可换个说法,边军弟兄戍守辛苦,你愿供给一批优质军粮。

这类客户才是重点突破口。”

这些渠道往往量大、回款快。

官价通常高于收购价,利润稳定。

而且这不仅是赚钱,更是‘为国办事’,也算积累一笔实打实的政治资本。

赵泽认真记下,轻声应道:

“好。”

随后林向安又给他指出第二条路子。

毕竟渠道多元化,才能带来更多利润。

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其次,是大宗批发。

找京城最大的几家米行、粮号,整船出货。

你带些样品回去,再给出一个比他们自己南下采买略低的价格。

这类人群,要强调的是,现货现结,无运输风险,也无损耗。”

这个渠道也能快速出货,资金回笼快。

能为南方下一步收购提供现金流。

赵泽点点头,记住了这个思路。

“第三,就是像京城有影响力的大家族,

比如政治盟友、政敌等,给他们赠送粮帖,可低价供应优质粮。”

当然只占少部分,属于人情和未来投资。

毕竟各地产粮,但质量不一样。

湖州位于太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尤其是青紫泥,气候温润,非常适合水稻生长。

太湖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避免了旱涝灾害。

而且湖州出产的糯米和粳米质量上乘,口感软糯香甜,本就是进贡朝廷的“贡米”。

在杭州、苏州乃至京城,“湖州米”可以说是优质高价的代名词。

有点类似于现代的“五常大米”。

竞争力本就强势。

赵泽低声应道:“行,你说的我都记住了。”

林向安又补充一句:

“若遇到问题,就去请教李姨。她在商业上的眼光和魄力,不输男子。”

赵泽微微一愣:“啊,我娘吗?”

林向安点点头:耐心解释道:

“她虽被困宅院,但见识手腕不凡。”

说实话,若不是怕影响李宝珠的名声,林向安都想邀请她入伙。

赵泽心中一动,忍不住轻声道:

“我娘有这么厉害吗?”

在赵泽心里,李宝珠是个有些严格的好母亲。

林向安笑了笑:“她厉不厉害,你亲自去办这些事,就能晓得了。”

他收敛笑意,又叮嘱道:

“记得挑几家可靠的票号,所有售粮款项都要打进去。日后我一声令下,就能随时把钱调往南方。”

赵泽深吸一口气,郑重点头:“行,我谨记在心。”

临了,林向安又细说了不同渠道的注意事项。

提醒他若有拿不准的,就直接请教李宝珠。

同时提醒道:

“若有谈不下来的,也不必灰心。

做生意,哪有不碰壁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对于林向安的话,赵泽记在了心里。

第二日,他没有惊动旁人,只在林向安的目送下,悄然带着一队人马启程回京。

周师爷则被林向安留下,专门负责联络与接待。

其余事务各方人手早已安排妥当,倒不必林向安事事亲自出面。

于是,他干脆搬到乡下王家坞暂住。

一来图个清静,可以读书养神。

二来也能顺势操持两族的族学。

请来的名师要到年底才能到位,林向安索性决定亲自先教一教孩子们。

他把林嘉月和王和忠都带到了乡下。

王和忠11岁了,在胡大夫处当过多年药童,对药材略有根基。

若要钻研中医,离不开系统读书。

至于林嘉月,毕竟是女孩子,外人未必愿意教,她跟在自己身边学习,既方便也合适。

而且历经商场与官场的磨炼后再读经史子集,往往能印证现实,理解也更为深刻。

以教书为名,还能推辞繁杂应酬,不致惹人非议。

王氏族学,是宗祠侧屋那边,一间简陋的大屋子。

明显不符合林向安的要求。

于是林向安和村长商议,要了一块边缘地,找一个相对独立、安静且日照充足的地方。

打算修建一座简易实用的江南小院。

当然也是给未来的讲师方便居住。

钱由林向安承担,村长与族老听说后,当即拍板。

物料义仓那边也有现成的。

至于人工,王氏族人自愿主动帮忙,不要工钱。

林向安倒也没拦着。

在修建期间,林向安直接在王和信家老宅院子里,搭了个大竹棚,充当课室。

因其中有外姓与女学生,实在不便去王氏祠堂侧屋。

招收人群,为6-12岁,男女皆收,会分班教学。

这是启蒙阶段,完全免学费。

至于学习的笔墨纸砚,还是得各自家里出。

大家对收女学生有微词。

但是林向安提出来的,便也不好说啥。

林向安人品学识的名师,求都求不来,谁还敢说啥。

这消息告知两族亲戚后,纷纷不少人把孩子送来。

知道林向安这边还收女孩子,林冬香便亲自找了林向安,把女儿、儿子都送过来读书。

林向安直接通过了。

给他二人便利,免费入学。

林春花这边也想送孩子去上学,只是自家没有符合年纪的孩童。

旁人亲戚倒是有,就是不收。

经过简单挑选,总共收了24名学生。

18名男学生,6名女学生。

因为是由安平粮行提供的资金,后经商议,便将族学改为安平义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