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33章 安平义塾

第433章 安平义塾(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林向安在乡下教学后,冯辰也常常过来,请教功课。

安平义塾的宗旨与寻常私塾不同。

不单是学习背诵经文,读四书五经,更是讲求“”经世致用,忠勤为本”。

启蒙阶段仍以传统蒙学为基石。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用来识字、启蒙伦理与历史观念。

《幼学琼林》则帮助学生积累典故,了解自然与社会常识,打好谈吐与写作的根基。

然而与别处不同,林向安特意增加了实用内容:

简单算术、乡土地理。

等到十二岁后,学生要通过考核,开始分流。

一部分走科举之路,继续攻读经史子集;

一部分转向经商所需的实用学问,如算账等。

至于女学生,除蒙学课程外,还会额外学习记账、管家之道与女红。

十日一休,课程安排参照了现代学校的课表。

林向安直接从薛掌柜的文澜书铺,进了大批启蒙书籍。

新私塾尚未建好,男女生暂时同堂,但以竹帘隔开。

二十四个孩子一个人难以兼顾,他便让冯辰暂任助教。

几日下来,冯辰发现林向安的授课,与寻常夫子大不相同。

他不像一般夫子那般板着面孔,非常严肃,反而很亲和。

教认字时,不只是逐字讲解,还会穿插历史故事与自然常识;

讲到一些行为规范时,会用故事场景演绎。

学生们,常常在笑声和游戏里学会知识。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还设立了“印章奖励”。

每日表现最好,获得奖章最多的,可或得小零食。

而积累的印章达到一定数目,在半年内还能兑换文房四宝、书籍等物品。

一年下来,若印章最多、考试优异,学生还能获得喜报和特别奖赏。

冯辰看在眼里,心里暗暗羡慕:

原来上学竟可以这么有意思。

更让他意外的是,课堂并不限于书房。

林向安常带着孩子们走出屋子,去田间观察庄稼生长,或去水车边研究其运作。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自由讨论。

既培养了学习兴趣,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看着这一幕幕,冯辰忍不住想:

若当年自己也遇到这样一位先生,定然会天天乐意去私塾,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

林向安用了半个月时间,一边教学,一边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

这时候的私塾教学,常常带来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

但林向安不希望这样。

于是,这半个月他刻意去摸索、沉淀,力求建立一套可复制、可延续的规范流程。

在他看来,启蒙绝不仅是识字和背诵道理那么简单。

这个阶段,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与良好习惯。

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去观察、敢于提问、懂得思考,而不是死读圣贤书、完全不接触现实。

人的天赋终究有限,但方法和技巧却能弥补不足。

大多数孩子甚至还没到拼资质的地步,若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未来的路就会宽得多。

正如古人所说,“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教书之后,林向安比之前更忙了。

不仅冯辰被他拉来当助教,而且李文山也被他叫来了。

他亲自制定了义塾的规矩。

把十日为一周期的课程细细规范,还列出需要邀请的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他尤其重视算术。

许多私塾对此不以为然,但在现实里,这非常重要。

他准备安排孩子们学算盘。

还有当下各种计量工具,让他们能直观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除此之外,他还计划定期带学生们外出参观,扩展见识。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

男学生的教学思路清晰,落实也相对容易。

但女学生却是林向安最放心不下的。

若有一日他离开,这些女学生会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迫退出学堂。

一方面女学生素质的提高,对她自身有有好处。

同时从长远考虑,会直接影响下一代。

以及提高家族联姻的门槛。

得让家族的女子有价值,让未来夫家尊重,不能随意对待。

因此,林向安清楚,必须从制度上做设计。

让女学的存在,不只是道德说辞,而能成为各方都受益的理性选择。

唯有如此,才能长久维系。

林向安心里已有了规划,但他明白,一件事若只凭自己一言而决,难免引人非议。

必须得到族中长辈的支持。

想到这一点,他第一时间便想到了二叔公王鸿。

这一日下午放学后,他特地去拜访。

义塾的教学,其实早就暗暗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最初,许多人心里犯嘀咕:

林向安年纪轻轻,又常带着孩子们“玩耍”,怎么看都不像正经教学。

可没想到,效果却出奇得好。

孩子们不仅喜欢去上课,回到家还能有模有样地讲给父母听。

那些原本疑心的家长,渐渐打消了顾虑,甚至反而生出几分欣喜。

有时大人们还会好奇,悄悄去旁听。

果然看见林向安带着学生们在田间观察,或蹲在水车边讨论。

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林向安则耐心引导,讲解农业的重要性,顺势谈到农具的改进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话语浅显,却直指人心,就连识字不多的旁人听了,也觉得有趣。

久而久之,众人心里渐渐认定:

果然是“神童”,不愧年纪轻轻便中得举人。

义塾虽新,却已初具声望。

甚至有人闲暇时,也会偷偷跑去听课,哪怕不识字,也愿意听听故事。

王鸿很快便听说了这些事,心中暗暗感到欣慰:

王氏一族,或许真要兴旺起来了。

当他见到林向安上门,难得露出笑容:

“这几日,不少人都在我面前夸你,说你的讲法别开生面。还是你们年轻人,思想灵活啊!”

林向安微微一笑,语气谦和:

“二叔公过奖了。侄孙小时候爱好琢磨,

常和同窗换些法子学习,倒觉着效果不错。

如今不过照着试一试,没想到孩子们倒挺喜欢。

只要他们愿意读书,日后才能真读好书。”

王鸿听罢,连连点头,眼神里透出几分感慨:

“唉,我们这一辈子年纪都大了,日后还得仰仗你们年轻人撑起来。”

话锋一转,他目光含笑,却又显得郑重:

“你今日来寻我,可是另有什么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