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女学规划(2 / 2)
林向安点点头,也理解大家这个看法。
办女学,不仅仅是为了妹妹着想,更多的是怜悯。
怜悯她们的不易,希望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提供一些帮助。
“二叔公所虑,侄孙岂敢不想?我们办的正是‘闺阁内的学问’。”
林向安缓缓道来,言辞恳切:
“义塾建好之后,必设单独女院,男女分开授课,各守礼制。
女院所授并非空谈诗词,而是明理识事、持家管账、针黹女红等实用本事。
您想,将来姑娘们若能学得这些,不仅能管好家,还能教出聪慧贤良的子女。
婆家谁敢小觑?这岂不是族里女儿的金字招牌?
到那时,说亲之事自然水涨船高,
高门大户愿意上门求娶,这等姻亲助力,岂是区区学费可比的?”
换句话说,随着林向安地位的提升,他背后的两族身价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那么将来同当地大族联姻,便更容易了。
若族中能多出几位品貌兼优、才名在外的女子,说亲自然不愁。
这原本只是高门大院里姑娘,才具备的条件。
王鸿心中渐渐明白过来,林向安的打算,不光靠男子科举出头,还要借女子姻亲抬升家族声望。
两条路并行,方能稳妥。
见王鸿若有所思,并未当场反对,林向安顺势一转,抛出了最重的筹码:
“为此,侄孙准备筹划设立一笔‘女子才德奁金’。
凡族中女子,就学期间品学兼优者,待她出嫁之日,
义塾便以她的名义添上一份丰厚嫁妆。
这既是对她才德的嘉奖,也是族里赐予的体面。
二叔公您想想,若旁人都说:
‘王氏出身的女儿,知书达理,还自带厚奁。’
那时求亲的门槛,岂不是要被踏破?
我们能与怎样的人家联姻?
这对两族,实在是百利而无一害。”
王鸿听得心头一动,仿佛看见了数年之后,王氏女儿们嫁入名门的景象。
族人因而受益,王氏声名日隆。
哪怕自己年老了,也能含笑于九泉。
说到最后,林向安语气愈发诚恳,几乎带上了恳求:
“二叔公,此事或许有人微词,但影响深远。
再过不久,侄孙便要赴京,无法亲自督促。
还请您出面担任义塾理事,
既是为族中妹妹们,也为两族未来保驾护航。
您的一句话,胜过侄孙千言万语。”
王鸿凝视着林向安,心中一股复杂情绪涌起。
既有长辈对晚辈的欣慰与骄傲,也有对大势的沉思。
为人父母的,哪有不想女儿嫁到好人家?
但乡下人,家里的姑娘要么带着弟弟妹妹,要么干活。
哪有时间和闲情读书?
不过就凭林向安承诺要给添妆,倒也会有人让家里姑娘试一试的。
可蒙学免费,但过了蒙学阶段,是要收费的。
“那这学习的费用,又如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