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此一时彼一时(2 / 2)
“以陛下之意,我大明奇货可居,放眼天下仅此一家,实乃稀世之珍,可予待价而沽?”
孙承宗拱手,随即答道。
“先生一语中的!”
崇祯露出笑容。
他不计较什么揣摩圣意,就希望臣子能快速领会意图,而不是猜来猜去。
那种君王心思深似海,还要把揣摩圣意说成啥大罪之类,不是他崇尚的风格。
“大明此类产物即便放在国内,某些类型都属于奢侈之品,朕以为凡出口之物,其价格最少要高出国内几成至一倍。
部分稀缺之物高出数倍也无妨,大明货物全天下凤毛麟角,价高北斗,夷人爱买不买!”
“陛下,倘若如此这般,那蛮夷会不会出现降低采购?”
户部侍郎范复粹起身作揖,表达出丝丝忧虑。
“哈哈哈......”
崇祯笑出了声。
“想必在场诸卿与范侍郎一样,或多或少存在此种想法,朕可以告诉卿等大可不必!
蛮夷不远数万里来到大明,岂会空载而归,方才就已说独此一家,我大明高枕无忧矣!”
“多谢陛下解惑!”
不少臣子都如茅塞顿开,天子的想法很贴近实际。
夷人跑这么远确实做不到空船而回,大明货物他们造不出来,也没有生产的基础。
“不过朕在此言明,此等优势如若朝廷不加以干涉,几十年或是百年后我大明将优势不再。
故朕从福建北上之前便已告知范景文,一旦佛郎机和红毛夷来人,可与范卿达成初步协议,然最终必须由朕钦定!”
“陛下,不知陛下所指若干年后再无优势,乃所指何物?”
毕自严拱手,显然没有弄清楚。
这么久没与重臣们坐在一起,机会难得,崇祯想到了科普。
“唐宋时期大食人将丝绸工艺带回,后来慢慢扩散到欧罗巴,然其品质远远低于我华夏织造。
大食人学艺不精仅乃其一,其二还有我华夏先辈不断创新,以致西方仍需从大明大量进口。
朕说到管控,除了限定品种与数量,还需严管工艺泄露!
从事此类事务之工匠,朝廷可授予出类拔萃者相应荣誉,每年给予钱物补贴,并昭告天下凡百业技艺均不得外传海外!”
抿了口茶,崇祯继续道:
“大明之书籍,四书五经可外传,然涉及百业工艺之书,除非朝廷特批,一律不得外流!
朕有个初步构想,西夷人来华后,朕会与之签署专利协议!
也就是说往后若外藩仿制我大明货物,需向大明缴纳专利税!
否则一旦查实,我大明将予以处罚,若夷人不遵循,我大明儿郎可不是吃素之辈!”
“敢问陛下,何为专利?”
科学院院正王徵发言。
崇祯压了压双手,示意他坐下。
专利这东西实际来自于西夷人,十五世纪威尼斯就有了第一部专利法。
华夏人崇尚普渡众生与人分享事物,尚无这方面意识,这并非落后的表现,而是意识形态上更为大公无私。
在这大航海时代,再这样下去就不行了,大明包揽世间万物,蛮夷却虎视眈眈眼馋华夏精髓。
清了清嗓子,崇祯答道:
“王卿此问甚妙,所谓专利,便是授予发明者或权利持有人一项独占性权利!
旨在保护技术创新或创意成果,未经许可不得仿制以及商用,违反者将受到对等处罚。
好比毕侍郎发明自生火铳,此技艺便为他本人所持有,毕侍郎属于朝廷命官,于所在官职上缔造出此物,可视为朝廷之专利。
然个人名誉不可或缺,朕给了毕爱卿封赏,相当于购买专利并表其发明之功!”
“陛下,臣惭愧!”
天子以他毕某人举例,毕懋康自然得谦虚一番。
“爱卿请坐。”
“谢陛下!”
“方才情形只为其中之一,反之若毕侍郎仅为普通百姓,则可向朝廷申请专利,亦可由朝廷主动与其商议。
经朝廷评估得出此物确有独到之处,即可授予专利文书,朝廷再出资购买此项技艺,如此专利便不再为他个人所有!
我朝应设立专利司,制定出专利法律,搜集各项民间技艺,如此我朝工匠势必更加探索求进,大明方可长期傲视群雄!”
王徵懂了,毕懋康、宋应星这类工科男全都耳目一新,高官们频频点头。
天子说得如此清楚,包括王承恩这太监都听明白了。
“陛下英明!”
臣子们纷纷拱手表示赞许。
天子总会让人如醍醐灌顶,说的一些东西新颖且务实,一点都不玩虚的。
如今取消了户籍限制,从事百业的人将更多更广。
吃穿住行哪一项离得开工匠,朝廷制定出相关法规,还要给钱给粮奖励,出资购买技术,工匠谁不愿积极应对啊。
见臣子们在消化他的新思路,崇祯只管喝他的茶。
先前从茶叶提到出口贸易,又说及工匠与专利,都只是顺口而已,还没进入主题呢。
当下还有很多事要做,国内的国外的应有尽有。
崇祯重新回到京师,民生、政事、战事样样都需要梳理。
今日这小范围召对,涉及内容繁多,恐怕要讨论一整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