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另类的宪法与春闱(2 / 2)
去年发布科举新政倡导新学,不少人都忍了,眼巴巴看着诏书下发天下。
可这回连不识字的都可以纳入,预示贡生含金量大大降低,在场大小官员寒窗苦读若干年,还有什么优越感可言。
那啥学士又是什么东西?只知道内阁大学士,科学院也有学士一职,科举中竟然加入这玩意儿?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女子都可以考,实在搞不懂啊。
“肃静,肃静!”
“朝官常把礼仪廉耻挂嘴边,朝堂之上却大声喧哗,不顾身份成何体统!”
蒋德璟和事务司鸿胪局官员出言呵斥,一点没给面子。
这句话有点打脸,不少官员或脸红或不甘地暂时收声。
“诸位,依礼部制定之规章,凡用八股作文者视为无效答卷,务必采用白话文。
所有取得进士、学士资格者,均需入京师大学堂学习三个月。
而后能做官者安排差事授予品级,不能做官者量力提供岗位。”
“......”
刘宗周唾沫横飞,口若悬河说了一大堆。
包括朝官们弄不懂的新名词新东西,均予以解释,最后才爆出一个最大的惊天雷:
“按陛下旨意,明年后朝廷将不再开科取士,改由从社学、大学堂等机构选拔人才!”
收起文书,刘宗周朝天子作揖。
“陛下,臣禀报完毕!”
“甚好,爱卿回班。”
“谢陛下!”
扫视全场一圈,不少臣子与崇祯目光交汇,朝臣们随即低下头,不敢与天子对视。
轻咳一声,崇祯淡淡道:
“朕之所作所为绝非心血来潮,想必尔等存在诸多疑问。
这样吧,朕允许尔等提三个问题,朕来亲自答复!”
“陛下,臣有疑问!”
很多人尚在思考该如何提问,右都御史黄道周出班。
质疑者纷纷伸起脑袋,期盼这个还勉强算一条战线的同类,能提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崇祯浅笑,黄道周和刘宗周都属于如假包换的忠臣,却也是迂腐派代表人物。
刘宗周那刺头被调教得差不多了,偶尔发发犟脾气,崇祯总能把他给拉回来。
黄道周也被敲打过多次,事前并未沟通,看他想问点什么。
“但说无妨!”
“臣遵旨!”
清了清嗓子,黄道周问道:
“陛下,恕臣斗胆,敢问为何取士如此之多?为何三六九等与女子均可参考?为何明年后直接取缔科举?
臣甚是不解,如此读书人积极性必遭受打击,千余年来从未有之,我大明未来何去何从?还请陛下解惑!”
不少朝臣默默点头,黄道周基本问到了点子上。
“爱卿一连三问,一点都不给同僚留余地啊,准确地说是四个问题,哈哈哈......”
崇祯大笑,不少臣子面面相觑。
黄道周还真把他们的发言权都给剥夺了,狗日的不让老子露脸,先前真该动作快一点。
“朕就一个一个回答,过期不候!”
“臣洗耳恭听!”
(注释一:明朝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从下到上依次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通过县试后方具备府试资格,民间称之为“县童”,实则不具备任何功名。
府试通过成为“童生”;院试仍在府一级考,由各省提学官主持,考取则成为生员,即最低级的秀才功名,可拥有一定特权。
乡试在省城考,由朝廷派遣考官或指定布政使主持,产生举人功名,具备做官资格。
会试于京师举行,一般由礼部尚书或内阁大学士担任主考,中榜者称之为贡士或贡生,一般情况下取士两三百人。
殿试则为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从贡生中确定一甲、二甲、三甲排名。
一甲为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注释二:科举各级分为三场,第一场即四书与五经两科,四书为每个考生必考,洪武爷创立以八股成文。
五经为选考,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选一。
第二场考论策,即论、诏诰表等,与五经无关,第三场为时务策论。
所以明代科举考秀才都历经万难,取得进士更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