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准备离开(下)(2 / 2)
“是,殿下。”孙浩抱拳应道,声音干脆利落,随即转身,对着看似无人的巷口方向打了个手势。
几乎是无声无息地,二十余名身着各色粗布短打、作普通脚夫或行商打扮的精壮汉子,牵着几匹马并两辆外观朴实无华但用料扎实的马车,迅速而有序地出现在巷中。
他们动作干练,步伐沉稳,腰间或袖中隐约可见硬物的轮廓,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弥漫开来,与刚才赵德柱等人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周桐注意到,其中几人牵着的那几匹马,筋肉虬结,眼神炯炯,显然都是百里挑一的良驹。
沈怀民扶着沈戚薇上了其中一辆稍显宽敞的马车。沈戚薇临上车前,还好奇地探头看向周桐那辆“墨宝车”,又看看他骑在马上,忍不住问道:“怀瑾弟弟,你怎么不坐马车呀?”
周桐笑了笑,指了指东城门方向:“马上还得应付一下城门口的‘盛情’,坐车上不够‘醒目’。等出了桃城地界,我再上去躲清闲。”他语气轻松,带着点调侃。
沈怀民也坐进马车前,对周桐道:“怀瑾,你们跟在我们后面即可。”
“明白。”周桐点头。
沈怀民对孙浩示意了一下。孙浩会意,低声下令:“出发!”两名同样作普通护卫打扮的骑手立刻策马当先引路。沈家的马车缓缓启动,后面跟着另一辆载着真真、爱爱和部分行李的马车,以及那二十余名沉默而警惕的“随从”。周桐和老王驾着那辆散发着墨汁味的“墨宝车”紧随其后,小十三骑马护卫在车厢一侧。
车队驶出小巷,转入桃城主街。
甫一上街,喧嚣的声浪便扑面而来!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人头攒动,热情洋溢。衙役们组成人墙,努力维持着秩序,拦阻着那些试图冲上来塞鸡蛋、瓜果、甚至还有活鸡活鸭的乡亲。
“周大人!一路平安啊!”
“周大人!记得常回来看看!”
“周夫人!保重身体!”
“周大人!俺们等着您!”
呼喊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真挚的不舍。
马车内,沈戚薇掀开车帘一角,看着窗外这比长阳城任何一次皇家出行都更显热烈和质朴的送别场面,惊叹道:“大哥,你看!怀瑾弟弟在桃城的声望,真的……好高啊!”她的语气充满了新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沈怀民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热切的面孔,微微颔首:“嗯,民心所向,殊为不易。”他随即低声对侍立在车旁的孙浩道:“传令,所有人,不得驱赶,不得伤及平民。”
“是!”孙浩低声应命,迅速将指令传递下去。那些“随从”们虽然依旧警惕,但身上的气息明显收敛了许多,只是更加严密地注意着人群中的动向。
周桐骑在马上,走在自家马车旁,不断地向两侧挥手致意:“好了好了!大家的心意我都收到了!都回去吧!好好过日子!该种地的种地,该做买卖的做买卖!等我回来,咱们桃城肯定更红火!”他声音清朗,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
“周大人放心!俺们一定好好干!”
“周大人慢走!”
衙役们也跟着喊:“大人放心!桃城有我们呢!”
一路行来,道旁维持秩序的衙役们也都纷纷抱拳行礼,周桐一一笑着回应,叮嘱几句。这亲切而熟悉的互动,更引得百姓们阵阵欢呼。
车队终于抵达东城门。
眼前的景象,饶是周桐早有心理准备,也不禁微微动容。
城门洞下,杜衡身着主簿官服,赵德柱一身锃亮的明光铠(虽然脸上淤青未消尽),陶明依旧那身洗得发白的老学究长衫,三人并肩而立。从城门内到城门外,道路两侧整齐地排列着两列人马:左边是身着崭新青色学子服的义学学生们,个个挺胸抬头,神情庄重;右边则是赵德柱麾下披甲执锐的士兵,队列森严,肃然无声。所有人,在周桐一行出现的那一刻,齐刷刷地躬身抱拳行礼。
“恭送周大人!”声音整齐划一,在城门洞内回荡,带着一股肃穆而真挚的力量。
这阵仗,可比之前那些“精神抖擞”的口号庄重太多了。周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眶也有些发热。
他勒住马,目光扫过杜衡、赵德柱、陶明,还有那些年轻的学生和熟悉的士兵面孔,朗声道:“好!很好!这才像个样子!”
他朝赵德柱竖起大拇指:“老赵!这次办得漂亮!没吹唢呐,没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这才是咱们桃城军民的体面!”
赵德柱一听周桐夸奖,尤其是那句“没吹唢呐”,顿时得意忘形,那点好不容易装出来的将军威仪瞬间抛到九霄云外。
他咧开大嘴嘿嘿一笑,猛地从腰后抽出他那宝贝的、擦得锃亮的铜唢呐,举起来就朝杜衡和陶明显摆:“嘿嘿!我就说吧!小说书他还是喜欢唢呐的!看!他夸我了!”
“赵将军不可!”
“德柱!放下!”杜衡和陶明吓得脸色都变了,异口同声地惊呼,扑上去就要抢夺那惹祸的唢呐。杜衡差点踩掉自己的官靴,陶明的方巾都歪了半边。
场面瞬间从庄严肃穆变成了鸡飞狗跳的滑稽剧。士兵们憋着笑,学生们也忍俊不禁,连后面马车里的沈戚薇都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沈怀民也是无奈地摇头,嘴角却带着一丝笑意。
周桐看着这熟悉的闹剧,又好气又好笑,赶紧吼道:“老赵!给我老实点!把家伙收起来!还有你们俩,别抢了!”
三人这才讪讪地停下动作。赵德柱宝贝似的把唢呐揣回腰后,还不忘瞪了杜衡和陶明一眼,嘟囔道:“小气!小说书都说喜欢了……”
周桐深吸一口气,正色道:“都听好了!我走这一年,桃城就交给你们了!杜哥,县衙政务,劳你费心!陶老,义学教化,拜托您了!”
他看向赵德柱,语气加重,“老赵!士兵的训练,一刻不能松懈!等我回来,可是要检阅的!到时候别给我掉链子!”
赵德柱立刻挺起胸膛,把铠甲拍得哐哐响:“小周书你放心!保证给你练得精精神神的!不光士兵,”他得意地朝军营方向努努嘴,“连营里那窝小猪崽子,我都给你养得膘肥体壮!等你回来宰了吃肉!”
周桐:“……”
他感觉自己刚酝酿好的离别情绪又被这莽夫带偏了。
陶明端着一个托盘走上前,上面放着两杯酒,声音带着长者特有的沉稳和期许:“大人,此去长阳,山高水远。老夫无甚可赠,唯以薄酒一杯,为你践行。望你谨记初心,砥砺前行,莫负桃城父老所托,亦莫负陛下期许。路上……多加小心。”
周桐翻身下马,郑重地接过一杯酒:“陶老教诲,周桐铭记于心!”他仰头,将杯中清冽的酒液一饮而尽。喉咙里火辣辣,心里却是暖的。
陶明也将自己那杯饮尽,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挥了挥手:“去吧去吧,莫误了吉时。老夫……就不远送了。”
周桐深深看了这位亦师亦友的老人一眼,又重重拍了拍杜衡和赵德柱的肩膀,转身上马。他最后看了一眼熟悉的城门和城楼上飘扬的“桃”字旗,深吸一口气,朗声道:“诸位!保重!一年后,周桐定当归来!驾!”
车队重新启动,缓缓驶出城门洞,沐浴在城外开阔的阳光之下。
“周大人一路顺风——!”
“大人保重——!”
“早点回来啊大人——!”
身后,是百姓们此起彼伏的呼喊声,是学生们整齐的“恭送周大人”,是士兵们震天的“恭送周将军(指赵德柱)!恭送周大人!”。
周桐没有回头,只是用力挥了挥手,感觉眼角有些湿润。他赶紧抬手抹了一把,低声笑骂:“这风沙……还真大。”
车队沿着官道前行了一段距离,喧闹的送别声渐渐被抛在身后,视野变得开阔,官道两旁是收割后空旷的田野和远处的山峦。
就在这时,前方道旁一棵大树下,又停着一辆青篷马车,旁边站着两个人。周桐定睛一看,不由得哭笑不得——他那便宜老爹周平,又换上了那身靛蓝棉布长衫的“地主”打扮,正伸长了脖子使劲挥手,旁边站着神色淡然的吕阮秋。
“儿啊——!慢点走——!记得常写信回来啊——!”周平扯着嗓子喊,声音洪亮,带着刻意营造的乡音和浓浓的不舍,甚至还抬手用袖子擦了擦眼角,仿佛真有大滴的泪水。
周桐无奈地策马靠近,停在马车旁,对着戏瘾上身的老爹喊道:“爹!知道了知道了!您老赶紧回去吧!这都送出城多远了!我娘该担心了!”他看向吕阮秋,“娘,您也劝劝爹。”
吕阮秋微微颔首,声音平和:“桐儿,路上小心。到了长阳,该吃吃,该喝喝,别委屈了自己。”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平,补充道,“对了,多喝水,少喝酒。你爹昨晚念叨了一宿。”
周平立刻接话,带着点委屈:“对对对!儿啊,听你娘的!酒那东西伤身!还有啊,长阳城水深,遇事多想想,别冲动!凡事……有爹……呃……有殿下在呢!”他差点说漏嘴,赶紧找补。
周桐看着这对活宝父母,心中又是温暖又是好笑,用力挥手:“知道了爹!娘!你们快回吧!我走了!大虎,走了!”他最后喊了一声在车厢里探头探脑的小桃,一夹马腹,赶上车队。
周平看着车队渐渐远去,消失在官道的拐弯处,才放下挥舞的手臂,用袖子使劲擦了擦干涩的眼角,嘟囔道:“这小子……最后也没抱老子一下。”
车帘掀开,吕阮秋看着他,淡淡道:“你昨晚就该好好抱抱的。”
周平悻悻地脱下那件“戏服”,随手丢进车厢,嘀咕道:“啧……等回来再说,等回来再说。咦?我记得拿马车丁应该是红色的啊?是我记错了吗?走吧,夫人,回家。”
他爬上马车,催促车夫调头。
青篷马车吱呀作响,朝着桃城的方向驶去,将离别的喧嚣彻底留在了身后。
前方,是通往繁华长阳的漫漫长路,阳光洒在斑驳墨黑的马车顶上,也照亮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