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男护理的春天 > 第913章 陈家祠

第913章 陈家祠(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建筑装饰极尽精巧,砖雕、木雕、灰塑、石雕、彩绘、广绣等工艺随处可见,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走进陈家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的砖雕,雕刻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等经典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细节刻画入微。

屋檐下的灰塑色彩鲜艳,描绘着山水、花鸟、人物,历经百年风雨依旧色泽如新。

厅堂内的木雕屏风工艺繁复,镂空雕刻的花纹精美绝伦,透雕、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并用,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雕刻太精美了,简直是艺术品!”徐佳莹一边惊叹,一边拿出手机拍照,“你看这个灰塑,色彩搭配太讲究了,红、绿、蓝、黄等颜色相互映衬,既鲜艳又不失雅致,很适合作为文创产品的色彩灵感。”

苏木也被眼前的工艺震撼到了:“岭南工匠的手艺太厉害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江南工匠的匠心异曲同工。你看这个木雕的纹理,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和我们苏绣的针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技艺的极致打磨。”

李月华女士作为向导,详细介绍了陈家祠的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陈家祠的建筑装饰集中了岭南民间工艺的精华,每一处雕刻、每一幅彩绘都有其寓意,比如砖雕上的‘松竹梅’象征君子品格,灰塑中的‘蝙蝠’寓意‘福运临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都是我们文创开发的宝贵资源。”

参观过程中,苏木和徐佳莹一边听讲解,一边认真记录,时不时交流各自的想法,脑海中涌现出很多文创开发的灵感。

比如将陈家祠的砖雕纹样简化后融入缂丝产品,将灰塑的色彩搭配应用到苏绣围巾的设计中,将木雕的镂空技法与竹编工艺结合开发新的收纳产品。

第二天下午,终于轮到苏木上台做主题分享。

他穿着一身深灰色的棉麻西装,显得沉稳而儒雅,胸前别着那枚梅花胸针,透着淡淡的江南韵味。

他的分享主题是《传统工艺的现代活化——从乌镇到苏州的实践与思考》,准备了精心制作的PPT,上面展示了木槿传媒的纪录片片段、“苏州记忆”的工作室场景、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手艺人的工作瞬间,还有数字化传播的数据成果。

“大家好,我是苏木,来自苏州‘苏州记忆’工作室。今天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在传统工艺活化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苏木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在现代社会,很多老手艺面临着传承困境,年轻人不愿学、市场接受度低、传播方式落后。”

“我们认为,传统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走进现代生活、被人使用和喜爱的鲜活文化,要让老手艺活起来,就要让老故事与新形式对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