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陈家祠(2 / 2)
他从乌镇的“江南匠心坊”说起,分享了最初如何挖掘当地手艺人、开发第一款苏绣书签的经历。
“当时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工艺感兴趣,但觉得门槛太高、产品太老气。于是我们简化了苏绣的针法,设计了简约的纹样,开发出价格亲民的苏绣书签,没想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这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活化的可能。”
接着,他详细介绍了“苏州记忆”的实践模式:“我们的核心思路是‘三位一体’——挖掘工艺、创新产品、数字传播。首先,深入挖掘江南传统工艺,与沈师傅、周师傅等非遗传承人合作,学习苏绣、缂丝、竹编等工艺的精髓。”
“其次,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创新产品形态,开发出缂丝竹编收纳篮、苏绣榫卯台灯、晕色绣围巾等文创产品,让传统工艺融入日常;最后,通过纪录片、小程序、社交媒体等数字渠道进行传播,扩大传统工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PPT上展示的“苏州记忆”工作室场景、文创产品图片、手艺人教学的视频片段,让在场嘉宾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工艺活化的成果。
当看到“工艺青苗计划”培养的年轻学员熟练操作缂丝织机、竹编工具的画面,听到木槿传媒纪录片播放量突破千万、“苏州记忆”线上线下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的数字时,会场响起了阵阵掌声。
“我们认为,传统工艺的活化,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守的是工艺的精髓、文化的内核,创的是产品的形态、传播的方式。”
苏木总结道,“江南文化内敛温婉,我们的活化模式也注重细腻与温情;而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相信会有更具活力的活化路径。南北文化各有特色,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才能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分享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现场嘉宾的提问非常热烈。
一位来自BJ的文创企业家问道:“苏先生您好,您的实践很成功,但很多地方的传统工艺资源不如苏州丰富,您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苏木思考片刻,回答道:“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核心不在于资源多少,而在于是否能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工艺、是否能找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尊重工艺本身,不能为了创新而扭曲传统;二是要注重手艺人的培养和尊重,让他们获得合理的回报;三是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不能盲目复制苏州的产品形态。”
一位文化学者问道:“苏先生,您提到数字传播对传统工艺的推广很重要,请问在数字传播过程中,如何平衡商业性与文化性,避免传统工艺过度商业化、失去本真?”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苏木微微一笑,回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