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陈志明(1 / 2)
苏木继续侃侃而谈:“我们认为,商业性与文化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键在于坚守文化底线,所有传播内容都要真实反映传统工艺的精髓和手艺人的匠心。”
“不能为了流量而夸大其词、扭曲事实,同时,商业盈利要反哺传统工艺传承,比如我们会将部分利润用于手艺人培训、工艺保护,形成‘传承-创新-盈利-再传承’的良性循环。”
还有一位来自广州的文旅从业者问道:“苏先生,广州有很多老街区、老手艺,您觉得您的理念如何应用到广州的老街区改造中,让传统工艺与城市更新结合起来?”
“我觉得广州的老街区改造非常适合融入传统工艺元素。”苏木说,“可以在老街区设置传统工艺体验区,让广绣、榄雕等手艺人现场教学;开发与老街区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让游客带走‘广州记忆’。”
“通过数字小程序,将老街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故事整合起来,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深入了解广州的文化底蕴。具体的落地方式,还需要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
提问环节持续了近半个小时,苏木的回答条理清晰、真诚务实,既分享了成功经验,也不回避面临的挑战,赢得了在场嘉宾的广泛认可。
分享结束后,不少嘉宾主动留下来与苏木交流,其中一位穿着西装、气质干练的中年男士握着苏木的手,笑着说:“苏先生,您好!我是广州岭南文旅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叫陈志明。”
“您的分享太精彩了,您的理念和实践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们公司正在推进广州几个老街区的改造项目,正需要像您这样的专业人士参与,希望有机会能深入合作,将您的理念落地到广州的老街区改造中,让传统工艺与城市更新完美结合。”
“陈总,您好!很高兴认识您。”苏木连忙回应,“广州的老街区很有特色,要是能融入传统工艺元素,肯定能焕发新的活力。我也很乐意交流合作,具体的合作方式,我们可以后续详细探讨。”
“太好了!”陈志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我已经让助理加了您的微信,论坛结束后,我想邀请您和徐女士去我们正在改造的荔湾区永庆坊老街区看看,实地交流一下想法。”
“没问题,我们很乐意前往。”苏木点点头,与陈志明交换了联系方式。
论坛间隙,苏木和徐佳莹趁着下午没有安排,决定避开人流,按照早茶时老先生的推荐,深入荔湾区的老街区,寻找岭南的烟火气与传统韵味。
荔湾区是广州的老城区,保留了大量的岭南传统建筑,骑楼、竹筒屋、老巷弄随处可见,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气息。
两人从陈家祠出发,沿着小巷慢慢行走,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侧的骑楼建筑风格独特,底层是商铺。
上层是住宅,廊柱、门窗、栏杆都有精美的雕刻,透着浓浓的岭南风情。
老街区里非常热闹,沿街摆满了小摊,有卖岭南水果的、卖传统小吃的、卖手工艺品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