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 第165章 朝房乱斗

第165章 朝房乱斗(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杨植身兼工部郎中,先向工部尚书赵璜叙职,汇报了大同的工矿水利建设。赵璜身为吉安府老乡没有问东问西,瞄一眼报告后直接签字同意。

出了工部就去户部,以户部郎中的身份向孙交报告西北水稻第二年的培植情况。一般来说一个作物品种从试种到大面积推广需要五至七年,孙交算一下时间,自己在八十岁时能以“大明神农”的口碑离世,一高兴又向寒带水稻项目追加了资金。

从户部出来,杨植带着姚涞向礼部尚书席书叙了职,说身为理藩院官员来到凉州,通过鲁迷番僧的畏兀儿随从与吐鲁番部落取得联系,以其为向导突袭满速儿,由此可见在边关设理藩员外郎的必要性云云。

席书说新设理藩驻边区员外郎的奏疏正在走程序,《大明会典》中给每个衙门都定岗定编定级,要增加理藩院的官位和编制必须先经吏部会议,再朝臣廷议,所以朝廷往往设立总督、巡抚、总兵、专员等临时差遣绕过没完没了的扯皮。

朝堂今年新换了两位尚书,南京吏部尚书廖纪填补了吏部尚书半年多的空缺,金献民被言官弹劾收受贿赂而黯然致仕,兵部左侍郎李钺升为兵部尚书。

杨植兼了兵部郎中,向李钺叙职是应有之义,于是又带着姚涞进了兵部。

李钺是正德年间的陕西总制,在陕甘宁打过几次大胜仗。看过杨、姚的战场报告,问了一些细节,李钺点头表示认可,夸奖了两位翰林。

杨植姚涞自然要投桃报李:“大司马在陕甘以料敌如神而闻名。周尚文老将军经常提起大司马令他在凉州设伏斩首一百八十级,俘牛马上万匹,才使他从游击升为副总兵。我等不过效大司马故智尔!”

李钺在陕甘几次指挥作战都能预先判断鞑虏的进军路线,他曾令凉州将领伏击成功后马上令延绥镇将领在某地设伏,结果鞑子在凉州碰壁后真的转攻陕西,又被延绥镇边将斩首一百多级。

李钺笑了笑道:“套虏行踪不定,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明天去哪里,老夫怎么可能有什么神机妙算!

本兵看了你们的报告,料想二位翰林也是和老夫一样,在鞑虏那边有眼线吧?”

杨植不禁佩服,回道:“确实如此!所以这次甘宁大捷后,我们理藩院提议向边镇派驻总理夷务员外郎,就是为以夷制夷,预先知晓夷狄动向!

如此这般,边镇总督、总制的情报来源就可不受制于边将、锦衣卫和镇守分守太监!

所以,如果吏部主持理藩院编制廷议,还望大司马鼎力支持!”

李钺豪爽应承下来,然后说有兵部事务与杨植相商,姚涞见机便先行告退。

李钺令书吏离开办公室带上房门,问杨植道:“御马监太监阎洪请自考腾骧四卫及牧马所官,你怎么看?”

按太祖太宗体制,天子自领二十二卫亲军,宣德年间又增加了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称为腾骧四卫。这样共有二十六卫军队由大明天子亲自率领。

土木堡事变后,于谦趁着英宗北狩,将大明天子的兵权全部夺走,天子的老二十二卫禁军被整编为十二团营,由兵部尚书,偶尔也由刑部尚书掌帅印,仅剩锦衣卫归皇帝直领,腾骧四卫由御马监指挥。

尽管这样,锦衣卫的叙功、升迁、军费仍要通过兵部批准,腾骧四卫的行政、人事、薪饷更是完全由兵部决定。

所以大明京营的架构非常复杂,腾骧四卫由御马监代天子指挥,但是它的人事、后勤归文官掌控;十二团营更是与地方上所有的军队一样,文官为帅,太监监军,武将领军,如今十二团营提督是武定侯郭勋。

腾骧四卫由御马监太监为帅,本来就是文官给皇帝一个面子,但是嘉靖得寸进尺,还想染指腾骧四卫的人事考核权,这不得不引起文官的警惕:正德都得不到的,嘉靖居然想要!

李钺的儿子是正德十二年进士,考中后与张岳同在行人司等待分配工作,因劝谏武宗南巡,跟张岳等人一起被廷杖,结果李钺的儿子命不好,被杖毙了。

皇帝没有兵权都这样胡作非为,要是有了兵权,岂不是像太祖太宗一样,动不动就杀光一条线上的大臣!

杨植身份特殊,三鼎甲出身的士人精英,言语无不中圣意而且能打仗,未来前途不会次于现任总督军务少傅兼太子太傅的杨一清阁老。

但是杨植有个干伯父武定侯郭勋,李钺这是要杨植选择立场:是跟士大夫走,还是跟嘉靖走?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杨植毫不犹豫回道:“思厥朝士先辈,暴霜露斩荆棘,坑死多少人,以有军权尺寸之地!

若我等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弃腾骧四卫人事权,明日弃十二团营指挥权,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天子又至矣!

皇上只须太监净军、锦衣卫守护紫禁城就可以了!士人自幼读四书五经长大,个个无不忠君爱国,难道还会做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不成?

太监的黑手伸向哪里,哪里的动荡和混乱就泛滥成灾!

连内地镇守太监都要召回,何况腾骧四卫武官的考核权乎!”

李钺满意地点点头,对杨植道:“好,好!我们知道了,你是正途翰林,罗整庵的唯一弟子,跟张、桂、方三人不一样的!

还是自家的孩子信得过!把江山交给你们,才不会改变颜色!

京栋物流承包军队运输后勤在南直的试点非常好,南京兵部尚书李充嗣少保曾多次向老夫推荐。老夫觉得在北直也行,你叫那个刘羌栋跟兵部车驾司郎中对接一下!”

向大明王朝的四名掌印尚书汇报工作花了一天的时间。七月初正是烈日酷暑,走在长安街上眺望晚霞中的西山,杨植打了一个寒噤。

当今称得上四海升平,大议礼只剩下一些余波,个别官员上疏劝嘉靖宽恕杨慎、丰熙等人,都被嘉靖贬了两级。

朝廷不可能什么都廷议表决,所以往往把几件议题打包上会。廷议也不是四品以上京官和科道都必须要出席的。

当今朝廷没什么大事,但今天来到东朝房的官员非常多。

理藩院想增加岗位编制把手伸向边关算不上什么大事,这个议题是首先讨论的。

吏部尚书廖纪见人来得差不多了,咳嗽一声道:“今日廷议首个议题:理藩院增加编制,往辽东、宣大、延绥、宁夏、甘肃、广州、桂林派七名总理夷务员外郎。诸君畅所欲言!”

大家对夷务没什么兴趣,都等着第二个议题。当即就有人问道:“杨侍讲学士,姚侍读,请问如此安排是何道理?为什么你们不考虑乌斯藏、云南、贵州方向?”

姚涞解释道:“那几个方向太平无事,从南直两湖浙赣迁入的军户民户人口,在百五十年内有大幅度增长,已在当地占绝大多数;而西北、东北的汉民人口不蕃,恐怕迁入的汉人军户民户会被夷化,所以必须阻断双方交往。”

这种边缘部门没人关心,官员们心急如焚,便不再质询。有人问廖纪道:“大冢宰,听说吏部会议否决了设总理夷务员外郎的提议,是以圣上交付廷议,吏部为何与杨相公及理藩院相左?”

在大议礼运动中,高官人人站队个个表态。廖纪算半个议礼派,他在南京时,与张璁桂萼交流后只支持嘉靖“继统不继嗣”,更不同意在太庙祭祀兴献皇帝,但这也足够让嘉靖把廖纪升为吏部尚书。

廖纪沉声道:“圣主即位,裁撤武职、召回太监、遣散冗官,风气为之一新!自老夫上任,吏部已劝退了朝廷各部门上百名挂名官吏,削减了数十个岗位!

现在理藩院想增加这么多从五品员外郎,那附属的吏员呢?六品官呢?是不是也要增加,这让其他的寺监司丞怎么想?”

杨植解释道:“裁员不能一刀切,那些徒靡朝廷钱粮的部门人员自然应该裁撤,但是理藩院派驻员外郎到边关总理夷务,杨相公、陈巡抚都是认可的,认为有大作用。”

一名跟随廖纪从南京调到吏部的官员哼一声道:“南京朝廷的官员都知道,杨侍讲学士出道之时,即倚仗太监之便与外藩通商赚了第一桶金,从那之后念念不忘,形成所谓的路径,哦,路径依赖!

总理夷务员外郎,以吏部议之,不过是所谓的茶马贸易、朝贡贸易换一个词而已!这些事一向由边臣、太监主导,迄今未见错漏,何必学前宋设置官职叠床架屋!”

杨植听到又有南京朝廷的来人揭他老底,不禁怒气勃发。他看都不看那名马前卒,对廖纪喝道:“前宋并非一无是处!前宋选官曰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去决策!

大冢宰出仕以来,就是所谓的不接地气的京官清流!

我当初来到北京,仅仅只是一个八股文章龙飞凤舞,思辩能力出类拔萃,拳脚刀法神乎其神,但其他方面平平无奇的翰林!

到了今天,总算托福有点小成就。从大同孤身入乱兵营劝其投降,到立下先登之功,乃至凉州炮击吉囊,吐鲁番横扫满速儿汗,哪一天没有夷狄想杀我,哪一天不是为大明出生入死!

我杨植能活到今时今日,不是侥幸得来的!找个小瘪三来唬我,他算老几?不是开玩笑!”

廖纪几十年读书养气,哪能动怒,沉声道:“杨侍讲学士,当年你在南京紫禁城东朝房就为廷议打过杂,被我喝来喝去,你知道我不喜欢开玩笑!”

“我也不是跟你开玩笑!在这种场面想唬我,你行吗?你当年也不行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