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一语成谶(1 / 2)
给山东赈灾的事,自己办妥了。
可深藏功与名这种事,陈牧是不屑于这么做的。
如此大功,要是没人知道,那岂不是白做了。
故而山东籍贯的官员还是要联络的,家书自然也要送。
可他时间紧,肯定是没办法逐一联络,自然要选一个合适的人。
谁合适?
将山东籍贯的官儿们在脑海里过了一圈,很快锁定了一张有些古板的国字脸。
“就他了!”
陈牧出了宫,回府取了家书,坐着大轿径直来到了孙府。
天已二更,孙礼早就睡下了,可接到通报说陈牧来了,还是披着外袍就接了出来。
“忠义?真是你!”
陈牧一躬到底:“小侄拜见伯父,深夜来访,还请伯父勿怪”
“无妨,快进屋叙话”
孙礼将人引入书房,分宾主落座,陈牧也没藏着掖着,立刻将那些家书拿了出来,并将一切原委悉数告知。
“经过小侄的再三恳求,陛下已经答应了,可各衙门之间运作难免会出些差池,小侄即将赴任南京,实在分身乏术,此事想来想去,只能拜托伯父了”
孙礼是国子监祭酒,乃是在京山东籍官员中,少数能在朝堂上说得上话的,家书之中自然也有他一份。
看着老父亲写的山东大灾景象,孙礼眼圈也红了:“忠义你放心,这个事儿交给老夫了,必然不能让你的苦心白费”
陈牧起身拱手一拜:“多谢伯父”
孙礼一把将他拖住,感慨道:“老夫身为山东人,竟还需你这晚辈提醒,才知家乡竟遭此大难,惭愧无地。”
陈牧闻言立刻开解道:“伯父切勿自责,邸报奏本难免不实,伯父在京,如何能知千里外家乡事,就是小侄也是回了一趟济南,才知晓竟是如此惨状啊”
他这话虽是开解之语,其实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官儿们每日出是衙门,入是府邸,一切琐碎之事都有下人处理,平日接触的都是达官显贵,最次也都是官身,对民间到底如何,其实是存在一个消息壁垒的。
譬如孙礼孙祭酒,并非对家乡漠不关心,事实上很多人对此多有关注,知道山东闹了旱灾,也知道貌似很严重,但是官儿,家中都有钱,旱灾暂时还影响不到他们,没有切身感受,在加上消息壁垒,自然无法感同身受。
孙礼本就是多年国子监祭酒,清流名臣,在士林中有口皆碑的存在,有他联络山东籍官员,比之陈牧亲自施为更贴合了几分。
其实黄巡抚等人最开始也是想找他的,但是这件事最终拍板还要在皇帝与内阁,士林名声再大,影响不了决策层,这才左看右看,陈伯爷高矮胖瘦正合适。
如今陈牧以一封封的家书,将大灾彻底展现与面前,带来的震撼,可谓极大。
有震撼,自然有动力。
特别是孙礼把陈牧从两淮盐运使的肥缺转到南京闲差的事,也顺势说了出来,无形中将两件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串联到一起,官儿们更是动力十足。
“都是山东子弟,怎能让陈忠义一人担此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