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土地清丈前期安排(2 / 2)
赵秉文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站起身,郑重地拱手行礼:"有县知事这句话,赵某就放心了。清丈过程中,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县知事海涵。咱们......"他顿了顿,"咱们就携手把这天津卫的土地清丈,做成全国表率!"
"好!"张维新也起身拱手,"全国表率!"
两人相视一笑,烛火映照下,他们的影子在花厅的砖墙上紧紧相依,如同即将共同面对一场风暴的战友。而天津卫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成为他们这场合作的试金石。
赵秉文与张维新在花厅中敲定清丈大计后,花厅外,暮色已深,县衙的更夫开始敲响梆子。
这场关乎皇室命运、民国根基与个人前程的清丈大业,就此达成共识。
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他们既是执行者,也是博弈者,而天津卫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成为他们角力的棋盘。
两人从花厅移步至内签押房,这里四壁皆书,正中摆着一张紫檀木公案,墙上悬着"明镜高悬"的匾额,一盏铜绿斑驳的青铜灯台将两人的影子投在砖墙上,忽明忽暗。
"赵局长,"张维新取来一方端砚,亲自研墨,"清丈一事,虽已谋划周全,但难免有宵小之辈从中作梗。"他抬头看了眼窗外渐暗的天色,"特别是那些与洋人勾连的乡绅,还有皇庄里那些刁奴......"
赵秉文正在翻阅一叠文书,闻言指尖一顿,镜片后的目光沉了下来:"张县长所言极是。"他放下毛笔,从袖中取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我这里有一份名单,都是出了名的难缠角色。"
张维新接过名单,就着灯光细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十余个名字,有的画着红圈,有的打着着重符号。"这些人......"他皱眉道,"有的是皇庄管事,有的是租界周边的大户,还有的是与北洋旧部有来往的。"
"所以,"赵秉文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直隶地图前,手指点在天津卫的位置,"为求稳妥,我建议向直隶总督府下辖的巡防营,或者北洋陆军一部,寻求一队士兵支援。"
"赵局长高见。"张维新放下名单,走到公案前,取过一张空白公文纸,"我亦有此意。只是......"他蘸了蘸墨,略作沉吟,"这支援兵力,不宜多,二十人足矣,但要精锐满配枪械,且须得是信得过的。"
赵秉文点头:"正是。只需在清丈关键区域驻守,震慑宵小即可。"
两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张维新提笔蘸墨,在公文纸上写道:"为确保天津土地清丈工作顺利进行,维护地方安宁,特恳请......"他抬头看了眼赵秉文,"巡防营还是陆军?"
"陆军吧。"赵秉文沉吟道,"北洋陆军第三镇驻扎在附近,与我有些旧谊。"
"好。"张维新在公文上写下:"恳请北洋陆军第六镇,拨派精锐士兵一队,协助清丈局维持秩序......"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公文末尾,你我共同署名,加盖印信,方显郑重。"
赵秉文从怀中取出一枚玉质印信,正是清丈局局长的身份凭证,递给张维新:"我的印信在此。县衙的印信,还请县知事盖上。"
张维新接过印信,又从案头取下县衙公署大印,将两枚印信并排放在公文上。
他提笔在正文末尾写道:"天津县知事张维新",又另起一行写下:"清丈局局长赵秉文"。两人分别在各自名字下方钤印,朱红色的印泥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鲜艳。
"公文写好了。"张维新将公文吹干墨迹,仔细叠好,放入一个贴着火漆印的信封中,"我派县衙最可靠的王主簿送去。"
"有劳县知事。"赵秉文拱手道,"此人可靠?"
"王主簿跟随我十年了。"张维新点头,"其人老成持重,办事稳妥,从无差池。"
赵秉文从袖中取出一张名帖,递给张维新:"这是北洋陆军第三镇一位参谋的名字,王主簿可持此名帖直接求见。"
张维新接过名帖,只见上面用英文和中文写着"北洋陆军第三镇参谋长陈明德",帖与公文一起放入信封,又取来火漆,仔细封好。
"事不宜迟。"赵秉文看了看窗外,"明日一早,最好就能有回音。"
张维新点头:"我让王主簿即刻出发,连夜赶往军营。若一切顺利,后日清晨,援兵就能到位。"
赵秉文走到窗前,望着县衙外渐暗的街市,灯火次第亮起。他转身对张维新道:"此事若成,清丈大业便有了保障。"
张维新也走到窗前,与赵秉文并肩而立。两人望着远处租界方向闪烁的灯火,沉默片刻后,张维新轻声道:"赵局长,无论结果如何,明日清丈局挂牌之事......"
"照常进行。"赵秉文斩钉截铁地打断他,"有这封公文在手,我们进可攻,退可守。"
张维新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取来自己的名帖,与赵秉文的名帖一起放入信封中:"王主簿此去,就说我与赵局长静候佳音。"
赵秉文郑重地接过信封:"明日此时,我在此等候消息。"
"对了,明日别忘了和醇亲王通个气儿,让他后日与咱们共同商议从哪处皇庄开始测量。"
两人再次对视,默契地点了点头。
在这风云变幻的天津卫,一封联名公文,一队精锐士兵,便是他们为清丈大业筑起的第一道防线。而明日,将是考验他们智慧与胆识的关键一日。
最终两人各自商议安排妥当,确定后日准时在皇庄开始起土地清丈工作。
赵秉文与张维新在花厅中敲定合作事宜后,当即起身拱手告辞。他整了整黑色西装的前襟,步伐比来时快了几分,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清丈大业的节拍上。
"张县知事,赵某这便回衙内院筹备。"他回头向送至二门的张维新点头致意,"两日后,清丈局正式开展工作。"
张维新拱手相送:"赵局长但请放心,本县定当全力配合。"
赵秉文大步穿过几重院落,来到县衙内院东南角的一处精致小院——这是清丈局在天津的临时办公之所。院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白字的木牌,上书"清丈局"三个遒劲的大字。
跨进院门的瞬间,赵秉文脸上的笑容已然收敛。他径直走向正厅,推开雕花木门,室内光线略显昏暗,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卷宗。见局长到来,众人连忙起身行礼。
"都坐。"赵秉文摆摆手,径直走向主位坐下,"秘书,将筹备情况详情告知。"
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秘书连忙上前,手中捧着一叠文书:"局长,这是截至目前清丈局的筹备详情。"
赵秉文接过文书,快速浏览后,抬眼问道:"土地调查、测丈、登记这三项核心事宜,进展如何?"
"回局长,"秘书翻开第一份卷宗,"调查组已划分出五个片区,涵盖皇室皇庄、乡绅私田及租界周边争议地块。调查人员正在收集各地原始地契、租约和历年赋税记录。"
"测丈呢?"赵秉文手指轻敲桌面。
"技术组已到位十二名专业会测人员,"秘书翻开第二页,"都是北洋测绘学堂毕业的,其中三人曾参与过京张铁路勘测。另有六名助理正在培训中。"
赵秉文微微颔首:"雇佣的清丈人员呢?"
"回局长,目前已招募四十五名熟练清丈工,"秘书继续汇报,"都是本地有经验的田亩丈量师傅,熟悉天津各处地块。另有二十名临时工待命,可根据需要随时增补。"
"数据登记和文书呢?"
"登记组已配备八名文书,"秘书答道,"都是擅长书法和数字的,正在学习新的登记表格。另有一名留洋归来的书记员负责审核,他曾在大沽海关任职,熟悉洋文账册。"
赵秉文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测丈工具准备得如何?"
"回局长,"秘书翻开最后一页,"已准备经纬仪三台、水准仪五台、测链二十盘、步弓五十把。局长您从怡和洋行订购的那批新式测距仪,本月初也已到货,共十台,正在调试。"
赵秉文站起身,沉默片刻。"工具够用吗?"他突然问道。
"回局长,"秘书紧跟上前,"若只清丈皇室皇庄和争议地块,现有工具基本够用。但若全面铺开,恐怕还需增补十台测链和二十把步弓。"
清丈土地测量绘图,核心工具是罗盘仪、平板仪、测绳/测链,并辅以一套完整的绘图工具(图板、尺、笔等)。
同时,传统的步弓和现代的水准仪、经纬仪也可能根据测量队伍的规模和专业水平而选择性使用。
赵秉文转身,目光如炬:"两日后,先集中力量清丈皇室产业和重点争议地块。"他竖起两根手指,"两天内,我要看到——"
他列举着清丈局各项安排:"第一,所有技术人员必须到位并完成培训;第二,清丈人员分组名单和责任片区划分清楚;第三,工具全部调试完毕,按组分配妥当;第四,登记表格和文书流程确定无误。"
秘书飞速记录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另外,"赵秉文补充道,"给每位清丈工配备一本手册,详细写明操作规范和纪律要求。"他目光锐利,"告诉他们,谁要是敢在测丈数据上做手脚,我赵秉文第一个不饶他!"
"是!"秘书大声应道。
赵秉文环视院内,见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整理卷宗、校准仪器,神色这才稍缓。他回到主位,拿起毛笔,在一份文件上签下"赵秉文"三个遒劲的大字。
"去准备吧。"他将文件递给秘书,"两日后,清丈局正式开展工作。我要让天津卫的每一寸土地,都清清楚楚地登记在册!"
秘书快步退出,只剩下赵秉文一人站在窗户前,望着院门上"清丈局"三个大字,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不仅要为民国奠定现代土地管理的基础,更要在皇室与民国政府之间,走出一条微妙的平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