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沧桑之情 > 第13章 讲台的标准

第13章 讲台的标准(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老师再见!”台下的“学生们”齐声回应,声音里还带着刚才参与游戏的兴奋余韵。

张二蛋微微鞠躬,收拾起讲台上那几个陪他“奋战”了一节课的草编小动物,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回帆布袋。他走下讲台,脚步有些虚浮,回到选手席坐下,才感到一阵强烈的疲惫袭来,心脏还在胸腔里激烈地跳动。他接过旁边同学递来的一瓶水,咕咚咕咚灌下去大半瓶,喉结剧烈地上下滚动。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却浇不灭心头那份混杂着释放和不安的灼热。他下意识地抬眼望向评委席,只看到一片低头书写的后脑勺和翻动纸张的冷漠侧影。

紧接着上台的,是张二蛋这次比赛最强劲的对手,陈默。陈默穿着一身崭新的、熨帖得没有一丝褶皱的浅灰色衬衫,袖口扣得严严实实,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整个人透着一股严谨到刻板的气息。他稳步走上讲台,步伐精确得像用尺子量过,脸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只有镜片后一双眼睛冷静地扫视全场。

他选择的课题是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没有任何开场白,没有任何调动气氛的尝试。他直接转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标准得如同印刷体般的梯形。粉笔敲击黑板的“哒、哒”声在安静的礼堂里异常清晰,带着一种冰冷的节奏感。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他的声音平直、毫无起伏,像一台精准的复读机。他一边说,一边用三角板辅助,在梯形内部画出一条高,标注上字母符号(a,b,h)。每一个字母都写得工整、规范,如同教科书上的范例。

“梯形面积公式:S=(a+b)×h÷2。”他清晰地念出公式,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将公式写在梯形下方最醒目的位置。字迹方正,大小均匀,间距相等,如同印刷。

接下来,便是按部就班的推导。他一步一步地在黑板上演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得像一篇严谨的数学论文。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要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加一个三角形来推导公式。每一步都逻辑清晰,无可挑剔。他偶尔会提出一两个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比如:“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里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台下被点到的同学只需准确复述定义或公式即可,绝不会引发任何“多余”的讨论或发散。

整节课,陈默几乎完全背对着台下的“学生”,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黑板和他那如同精密仪器般的板书上。粉笔灰簌簌落下,在他肩头和精心梳理的发梢上蒙了一层薄薄的白霜。他写满了一整面黑板的推导过程,每一个符号、每一条辅助线、每一处标注都精准、干净、条理分明,堪称板书艺术的典范。当推导完成,最终回到那个醒目的公式S=(a+b)×h÷2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

陈默停下粉笔,转过身,脸上依旧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只是对着台下微微点了点头:“公式推导过程就是如此。熟记公式,多加练习。下课。”语气平淡得像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

台下响起礼貌性的掌声,远不如张二蛋下课时的气氛热烈,但评委席上,孙主任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他微微颔首,在“课堂结构”和“逻辑严谨性”栏目下打了高分;李校长看着那面堪称范本的板书,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年轻教研员也频频点头,显然对这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极为认同。

---

礼堂里灯光重新亮起,将先前那种竞赛的紧张氛围驱散了几分,却又笼罩上另一种等待宣判的凝重。所有选手被重新请回前排就座。张二蛋手心湿漉漉的,反复在裤腿上擦拭,却怎么也擦不干那层黏腻的冷汗。他下意识地看向身旁不远处的陈默。陈默依旧坐得笔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前方的主席台,仿佛刚才那场精彩的“板书表演”只是他日常工作中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这种超然的平静,反而让张二蛋的心更加悬了起来。

主持人清了清嗓子,拿着最终的结果名单走到台前。礼堂里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经过评委组认真、严谨的评审,本届师范生讲课比赛决赛结果已经揭晓。”主持人声音洪亮,带着程式化的激昂,“首先,获得三等奖的是:李明同学,王娟同学,刘伟同学……”

名字一个个念出,掌声一次次响起。张二蛋的心一点点往下沉,他的名字还没有出现。

“获得二等奖的是:赵晓燕同学,孙海波同学……”

张二蛋感到喉咙发干,像堵了一团粗糙的砂纸。他放在膝盖上的手,无意识地攥紧了裤子的布料,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帆布袋里那几个草编的小蝌蚪似乎也失去了温度,变得冰冷而刺手。

“现在,宣布一等奖获得者!”主持人的声音拔高了一个度,“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的是——陈默同学!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陈默同学!”

掌声如同潮水般响起,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为响亮、持久。陈默在掌声中站起身,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微微欠身致意,动作标准得如同训练过千百遍。他步履沉稳地走上台,从领导手中接过那张象征着荣誉的奖状。奖状在灯光下反射着刺目的红光。

张二蛋坐在台下,如同置身冰窖。虽然早有预感,但当结果真的宣之于口,那沉重的失落感还是像一记闷锤,狠狠砸在他的心口。他感到脸颊发烫,耳朵里嗡嗡作响,周围的掌声变得遥远而模糊。他低下头,视线落在自己那双沾了些粉笔灰的旧球鞋上,鞋尖已经有些开胶。

这时,孙主任作为评委代表,走到了话筒前。他推了推金丝边眼镜,脸上带着一种总结陈词式的严肃。

“首先,向所有获奖同学表示祝贺!”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本次比赛,旨在考察我们未来人民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理念。总体而言,选手们表现出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尤其是陈默同学,”他看向身旁捧着奖状的陈默,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赞许,“他的课,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板书规范工整,堪称典范!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严密性和教师对课堂的精准掌控力。这种一丝不苟、追求精确的教学态度,正是我们教师队伍最需要的核心素养!”

孙主任的语调转向语重心长:“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他的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张二蛋所在的方向,那目光并不严厉,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比如,有的选手采用了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活跃。这种热情和创新精神值得肯定。”他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凝重,“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尤其在中小学阶段,首要的是规范!是稳妥!是确保知识点的准确传递和课堂纪律的掌控!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热闹,甚至引入一些…非标准化的元素(他微微蹙眉,显然意指那些草编教具),容易偏离教学的核心目标,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可能导致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存疑!”

孙主任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礼堂的每一个角落:“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规则的守护者。课堂不是舞台,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表演。我们需要的是像陈默同学这样,能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将知识清晰、准确、规范地传递给学生的老师!”他最后强调,“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窗口!陈默同学的板书,就是标准答案!”

随着孙主任的话音落下,主席台后方巨大的投影幕布骤然亮起。屏幕上清晰地投射出陈默那整面黑板的板书照片——每一个图形都精准如尺规作图,每一个符号都清晰无误,推导过程条分缕析,如同印刷的教材。那工整到刻板、精密到冷酷的板书,在强光下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像一座由粉笔灰筑成的森严堡垒,无声地宣告着什么是“讲台的标准”。

张二蛋猛地抬起头,刺目的白光让他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屏幕上那冰冷、完美的板书,像一面巨大的照妖镜,将他刚才课堂上那些鲜活的模仿、那些草编的蝌蚪青蛙、那些孩子们的笑脸和讨论,映照得如此幼稚、如此不合时宜,甚至…如此可笑。评委们刚才那含蓄却尖锐的点评,每一个字都像淬了冰的针,密密麻麻地扎进他的耳朵里,扎进他刚才还滚烫的心窝。

“规范”、“稳妥”、“非标准化”、“分散注意力”、“华而不实”、“表演”……这些词语在他脑海里疯狂地旋转、碰撞。他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和窒息,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扼住了喉咙。脸颊上的热度瞬间褪去,变得一片冰凉。他放在膝盖上的手,不知何时已将那份厚厚的教案攥得变了形,纸张在掌心皱缩、扭曲,发出不堪重负的细微呻吟。

礼堂里再次响起掌声,是对孙主任点评的认可,也是对那个“标准答案”的再次确认。张二蛋却像一尊被抽离了灵魂的泥塑,僵硬地坐在那里。他目光空洞地望着屏幕上那刺眼的“完美”,又缓缓低头,看向自己帆布袋口露出的那点粗糙的、绿油油的草茎。

原来,他视若珍宝的、试图点燃孩子兴趣的那点微光,在“讲台的标准”面前,不过是微不足道、甚至需要被“规范”掉的尘埃。窗外,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际,也透过高窗,给礼堂冰冷的地板铺上了一层暖色调的假象。几只麻雀在窗外的树枝上跳跃,叽叽喳喳,无忧无虑。它们被礼堂里突然爆发的掌声惊扰,扑棱着翅膀,倏地飞远了,消失在渐沉的暮色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