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 第687章 借势而为,借力打力

第687章 借势而为,借力打力(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是啊,多少工匠,为了宫廷的华美,付出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

而这些,却被掩埋在层层叠叠的规矩和漠视之下。

她用最工整的楷书,将这段话重新誊抄了一遍,然后不动声色地,将其附在了本月呈递御前的贡品清单之后。

那清单,列举着丝绸、锦缎、珠宝、玉器,琳琅满目,极尽奢华。

而她附上的那张薄薄的纸,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又那么醒目。

次日,司礼监太监高德福,一个白面无须,平日里笑眯眯的老太监,正例行检阅即将呈递御前的贡品。

他眼神毒辣,任何一丝不妥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当他翻到那张贡品清单时,目光一扫,便看到了那张额外附上的纸。

他眉头微皱,正欲呵斥,可当他看清纸上的内容时,神色却不由得一凛。

皇帝批阅奏折时,素来喜在空白处信手批注。

当他翻到那份贡品清单时,目光偶然瞥见了那张附带的纸。

他停住了笔,凝视良久,脸色变幻不定。

最终,在清单边缘,他用朱笔重重地写下了八个大字:“工匠吐纳,亦关龙脉。”

这八个字,如同平地一声雷,在宫中悄然炸响。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宫廷内部传播。

工部几位主事闻言,无不惊骇。

皇帝的这八个字,分量太重了!

他们连夜查阅旧档,一张张发黄的纸张被翻开,一笔笔模糊的字迹被辨认。

当那份近三十年来,因炭毒致残的窑工名录呈现在他们面前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三千余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然而,这些名字,却从未被列入过朝廷的赈恤名册。

那些因朝廷工程而致病的工匠,竟如同空气一般,被无声无息地抹去了存在。

这不仅仅是疏忽,这是官僚体系下,血淋淋的漠视!

工部尚书更是脸色铁青

在南陵县衙大堂外,周文远的动作则显得更为直接,更具冲击力。

他命人赶制了一座三尺高的木台,就立在县衙照壁前,取名为“听火台”。

那木台通体原木色,没有丝毫雕饰,仿佛是特意要让它显得朴素,接地气。

每日辰时,鼓声一响,百姓便可上台,讲述自家烧炭受害的经历。

这般举动,在南陵县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最初,百姓们还有些迟疑,毕竟,谁敢在衙门口公然“抱怨”?

可当第一个颤颤巍巍的老汉鼓起勇气走上“听火台”,哭诉自家炭窑崩塌,儿子被熏死的惨状时,台下瞬间便沸腾了。

今日,更有一位瞎眼老妪,在小孙子的搀扶下,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竹杖,颤颤巍巍地登上了“听火台”。

她的脸上布满了风霜,双眼虽然失明,却仿佛能透过黑暗,看到往昔的悲苦。

她颤抖着声音,将她老伴儿在黑窑中毒身亡的经历,一字一句地哭诉了出来。

“我的老头子啊!就为了那几文买炭的钱,日夜在黑窑里刨食!窑塌了,人没了,连个囫囵尸首都寻不着!”老妪的声音嘶哑,却穿透力极强,带着一种直抵人心的悲戚。

她话音未落,台下围观的数百百姓,早已是义愤填膺。

人群中,有人高呼一声:“还我清火!”紧接着,这声音如同被点燃的导火索,瞬间扩散开来,百人齐呼:“还我清火!还我清火!”那声浪,一波高过一波,震得县衙的飞檐都仿佛在颤抖,直接冲进了大堂,撞击着周文远的心房。

周文远站在大堂门口,静静地听着这震耳欲聋的呼喊。

他身躯笔挺,脸色沉凝,眼底却燃烧着熊熊的怒火与决心。

他知道,时机到了!

他当即便命师爷拟文,笔走龙蛇,以“民情汹涌,不可壅塞”为由,奏请朝廷设立一个名为“净火使”的官职,专司民用窑炉改良,巡查天下炭火使用之弊。

这份奏折,字字铿锵,透着一股子决绝之意。

奏折尚未发出,仿佛有无形的气息先它一步北上。

短短数日内,已有七省巡按密信传回京城,称其境内,百姓对“清火”的呼声渐起,各地都在流传着那“用火五约”和“三通窑”的说法,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这并非偶然,而是周文远私下派人,早早便将南陵的“听火台”之事散布出去,以期引发共鸣。

这叫,借势而为,借力打力。

而在遥远的北岭山中,柳婆婆的“燃薪祭”仪式,则带着一种古老而庄重的力量,将这场由民间发起的变革,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