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 第469章 现在轮到你们教它了

第469章 现在轮到你们教它了(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觉得这玩意儿传声效果应该不错。

次日清晨,陈伯扫地时听见声音从头顶“掉”下来,断断续续,像风在念叨。

“铛……铛……铛……”

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带着一股金属的质感。

村民议论纷纷:“亭子成精了!”

“肯定是陈伯感动了上天!”

“以后路过静音亭,得小心点儿!”

反倒更敬重,小孩路过都自觉轻声。

老吴在屋檐下新挂一盘带,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机器聋了,耳朵活了。”

林小满的《城市声音考古》首播反响冷淡。

她费尽心思,跑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录下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早高峰的喧嚣、夜市的嘈杂、公园里的鸟鸣……

她觉得这些声音,才是城市真正的灵魂。

但观众不买账。

“这啥玩意儿?噪音污染啊!”

“听得我头都大了!”

“能不能来点儿刺激的?”

台里警告她:“林小满,再没流量就停更!别浪费资源!”

她没改方案,反而在第二期开头插入一段长达三十七秒的沉默,仅字幕提示:“听,菜场剁肉的节奏变了。”

这段沉默,显得格外突兀,也格外刺耳。

有观众投诉:“播错了!赶紧掐掉!”

但也有听出门道的人留言:“这不就是许嵩《山水之间》底鼓的源头?”

播放量悄然回升。

林小满将这条评论截图,贴在老吴家门缝里。

周晓芸参加一场“非遗数字化标准化”听证会。

会场里坐满了专家、学者、领导……

每个人都西装革履,一本正经。

专家宣称:“所有活态传承必须可量化、可追溯!我们要用数字化的手段,将非遗永久保存下去!”

“我们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体系,让每个人都能轻松了解非遗!”

“我们要让非遗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周晓芸沉默听完,觉得这些人简直是疯了。

文化这玩意儿,是能用数字衡量的吗?是能用标准定义的吗?

如果一段声音,没人申报、没人记录、没人命名,但它每天被重复,算不算存在?

她觉得自己必须站出来说点什么。

她起身提问:“如果一段声音,没人申报、没人记录、没人命名,但它每天被重复,算不算存在?”

会场哄笑。

“这位同志,你提的问题很奇怪啊!”

“非遗当然要申报、要记录、要命名!不然怎么传承?”

“你这是什么逻辑?简直是胡搅蛮缠!”

她没争辩,只是播放一段录音——是赵卫国笔记本被抄写时铅笔划纸的沙沙声,混着窗外孩子背诵“此处曾有人日日敲三下”。

全场静默。

这声音,微弱而真实,像一粒沙子,落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散会后,周晓芸走到一位老专家面前,轻声说道:“有些东西,是没法标准化的。”

老专家看着她,眼神复杂。

“也许吧。”

陈伯每日清晨,依旧会去静音亭扫地,可有一天,他发现铁架上的“节奏标尺”,少了一块……陈伯例行扫地,扫到铁架旁,习惯性地摸了摸。

诶?

手感不对!

定睛一看,好家伙,那“节奏标尺”上,少了一角!

像是被哪只不讲武德的鸟给偷袭了。

老头儿倒也不恼,嘴角一撇,心想:这年头,连鸟都懂艺术了?

他慢悠悠地从工具箱里翻出一截锈迹斑斑的铁丝,那是当年修拖拉机剩下的。

三下五除二,愣是照着原样,给它又编了一遍。

别说,还挺像那么回事儿,就是颜色有点儿不搭。

当天晚上,妖风四起,呼呼地刮着。

静音亭里的风铃被吹得跟磕了药似的,疯狂摇摆,电铃触点也跟着抽搐,咔、咔、咔——三声,然后...停顿了一下,像是卡带了,又“咔”一声。

老吴在家正搂着收音机听戏,突然听到这动静,一个激灵坐了起来。

坏了!

难道是电路出问题了?

要知道他家可是“无线电一条龙”,对这些声音门儿清。

他赶紧起身,抄起家伙,一路小跑奔向静音亭。

结果到了地儿,傻眼了——主机根本没通电!

什么情况?

闹鬼了?

他抬头望去,借着微弱的月光,只见陈伯正蹲在亭子边,手里拿着那根新换的铁丝,一下一下地敲着地面——四下。

老吴瞬间明白了。

不是机器在响,是人开始模仿机器。

这老陈头,是要搞事情啊!

他默默地转身,回到屋里,从床底下摸出最后一盘空白磁带,小心翼翼地插进老掉牙的录音机里。

对着空气,他自言自语道:“现在...轮到你们教它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