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 第483章 谁给你们的权力?

第483章 谁给你们的权力?(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评论区里,网友们的脑洞比陈青山家的烟囱冒出的烟还浓烈,什么“非遗复兴”、“高手在民间”、“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各种梗层出不穷,看得她眼花缭乱。

突然,一条私信弹了出来。

“林老师,您好!我是‘全省公共声音档案库’筹备组的,想邀请您来我们这里借调一段时间,协助进行档案整理工作。”

林小满心里咯噔一下。

生音档案?

这不就是她一直想做的事吗?

但她总觉得,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果然,到了筹备组,她才知道所谓的“档案整理”,不过是把各单位报上来的项目材料进行分类归档。

当她翻到“民俗音乐”一栏时,一个熟悉的标题映入眼帘——“甲五·终章”。

申报单位是某高校音乐学院,内容煞有介事地写着:“由学者田野采集并重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林小满差点没把手里的咖啡泼在申报表上。

田野采集?

重构?

这群所谓的“学者”,怕是连陈青山家的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吧!

她深吸一口气,不动声色地将申报表放回原处,心里却已经打定了主意。

评审会那天,专家云集,气氛庄严肃穆。

林小满坐在角落里,看着台上那位西装革履的音乐学院教授,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甲五·终章”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她觉得荒谬极了。

轮到她发言时,她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平静地提交了几份补充材料:吴小雨歪歪扭扭的手绘节拍图、陈青山在村口放烟的视频、老吴深夜磨锛子的录音。

然后,她抬起头,看着台上的专家,轻声问道:“如果一个孩子比教授更早听懂它,那源头该算谁的?”

全场鸦雀无声。

最终,“甲五·终章”项目被标注为“多源共生”,未予独家认定。

林小满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与此同时,姚小波正扛着他那台老旧的胶片机,在县城里游荡。

文化馆委托他拍摄一部“静音亭十年影像志”,但他却迟迟没有按下快门。

他总觉得,对着一个空荡荡的亭子拍来拍去,实在没什么意思。

他反而走遍了县城的中小学校,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充满活力的孩子们。

他拍下课间孩子们敲桌子的画面,节奏忽快忽慢,充满了即兴的乐趣;他拍下体育课上,学生们集合时整齐划一的拍手声,那是青春的律动;他甚至拍下了食堂打饭窗口,人们用饭盒敲击餐台的声音,那是一种独特的“干饭”节奏。

他把这些片段剪辑成一部无声短片,只在字幕上标注时间和地点。

成片放映那天,县里的校长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尴尬。

他们觉得这些“噪音”实在有损学校的形象。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却站了起来,激动地说:“我教书三十年,头一回觉得‘吵’有了意义!这才是孩子们真实的声音啊!”

短片最终没有参加任何比赛,但却被县里的多所学校主动索要,用于所谓的“课间节奏疏导实验”。

姚小波知道,他的作品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让更多人听到孩子们的声音。

李文娟最近有点烦。

作为省台总编室主任,她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提案和报告。

但今年,让她感到头疼的提案格外多。

在年度创新奖评审会上,一份名为《城市节律感知系统》的提案引起了她的注意。

提案声称,他们利用AI技术分析市民的步行节奏,从而优化交通信号,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当她翻到提案的附录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份提案的训练数据,竟然来自“民谣中国”现场观众的步频录像——而这些录像,正是当年林小满在地铁站里拍摄的那段顿步视频的二次流转!

李文娟怒火中烧。

这群家伙,竟然连声招呼都不打,就拿别人的记忆当算法燃料,简直是岂有此理!

她当场叫停了提案,厉声质问道:“你们用民间记忆做算法燃料,连声招呼都不打?谁给你们的权力?”

提案负责人被问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撤回了提案。

散会后,李文娟悄悄地联系了林小满:“下次,我们台来牵头做‘真实城市声景’系列,怎么样?”

远在县城的吴小雨,并不知道省城里发生的事情。

她所在班级正在组织一场“家乡声音”主题班会。

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录制的录音:小贩的叫卖声、自行车的铃声、狗吠声……

轮到吴小雨时,她没有播放任何录音,而是从书包里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装着半截老电线和一块磨得发亮的铜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