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这玩意儿,他熟!(1 / 2)
“这是我从静音亭捡的,”她用稚嫩的声音说道,“风一吹,它就有声。”
她拿起手机,录下了铁皮盒里发出的细微声响。
背景里,竟然隐约可辨“甲五”的节奏。
老师好奇地问道:“这算你的吗?”
吴小雨摇了摇头:“它本来就在那儿,我只是让它被人听见。”
当晚,老师将这段录音上传到了教育云平台,标签写着:“非标课程·听觉认知。”
她不知道这段小小的声音,将会给更多人带来怎样的启发。
她只是觉得,有些声音,不应该被埋没。
响过的,才算数。
多年后,卢中强在整理十三月唱片的老仓库时,偶然翻出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纸盒。
纸盒里,静静地躺着一盒未编号的母带,标签模糊地写着几个字……
中文译文:
尘封的纸盒,像是潘多拉的魔盒,散发着一股陈年老灰的味道。
卢中强眯着眼,费劲地辨认着标签上那几个快要褪色的字——“民乐县·扫地声实验·1983年”。
啥玩意儿?
扫地声也能做实验?
这得多闲得蛋疼!
他找了家相熟的录音棚,老师傅颤巍巍地把母带放进老式播放机。
滋啦滋啦的电流声过后,一段粗粝的扫地声响了起来。
一开始,卢中强还觉得挺无聊的,可听着听着,他渐渐入了神。
那是种原始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节奏,一下一下,缓慢而坚定。
四十三分钟的录音,几乎没有变化,只有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单调得让人想睡觉。
就在他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录音里突然传来几句含糊不清的自语:“今天风大,锅响得欢。”声音苍老而沙哑,像是从遥远的时空传来。
卢中强愣住了。
这声音…他赶紧倒回去又听了几遍,没错,这声音,像极了陈青山!
那个在静音亭里敲了一辈子瓦罐的老头!
他没敢声张,也没想着发行。
这玩意儿,估计除了自己,没人会觉得是宝贝。
他自掏腰包,刻了一张CD,用牛皮纸包好,寄往了民乐县。
几天后,老吴头戴雷锋帽,颤巍巍地从村口的邮递员手里接过一个包裹。
他拆开一看,是一张CD,上面写着“老朋友”。
他也没多想,径直回到家,把CD塞进了那台老掉牙的收音机。
当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再次响起的那一刻,他正拿着扫帚清扫着院子里的落叶。
手里的扫帚,突然就不自觉地对上了节拍……
“老头子,你扫啥呢?搁这儿蹦迪呢?”老伴儿的声音从屋里传来,带着一丝疑惑和不解。
老吴咧嘴一笑,露出了缺了几颗牙的嘴,也没解释,只是继续扫着地,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和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竟然完全重合。
他停下扫帚,望着远方渐渐西沉的夕阳,眼神里充满了回忆和感慨。
“这声音……”
老吴四季不变的雷锋帽,在秋风中轻轻摇晃。
他眯起眼,盯着静音亭梁柱上那鲜红刺眼的刻字——“甲五·终章发源地”。
这些字仿佛在刺痛他的眼睛,让他心里顿生不安。
他没多想,转身回到屋里,熬了一锅浆糊,拿来一叠白纸,一张张贴满刻字处。
村民们路过,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有人忍不住好奇,问道:“老吴头,你这是干啥呢?”
“名字贴住,声音才干净。”老吴咧嘴一笑,露出缺了牙的笑脸,继续他的工作。
那白纸在风中微微飘动,贴在刻字上,仿佛为静音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夜幕降临,风雨不期而至。
狂风裹挟着雨滴,将那层白纸吹得七零八落,字迹被泡得模糊不堪。
然而,静音亭内的铜锅依然响声如常,似乎在风雨中更显得坚定。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静音亭的每一个角落。
几个孩童路过,见到亭上无字,只当是普通凉亭,却仍蹲下身,敲了三下锅沿。
那节奏自然流出,仿佛有一种魔力,让孩子们忍不住继续敲打,笑声与锅声交织在一起,飘荡在村庄的上空。
与此同时,秦峰收到了一封来自国际声音艺术节的邀请函,要求他提供“甲五·终章”的创作者信息。
他看着那封信,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