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 第484章 这玩意儿,他熟!

第484章 这玩意儿,他熟!(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回复道:“创作者是风,录音师是树,播放器是锅。”对方显然对这个回答感到困惑,又发来了一封追问的邮件。

秦峰干脆寄去一只空木盒,内附说明书:“请将此盒置于户外,当它开始震动时,展览即开始。”

艺术节当天,策展人按照秦峰的指示,将木盒放于广场中央。

一夜无动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失败的展览。

正欲撤展时,清晨的保洁员开始打扫卫生,竹帚轻轻碰触到木盒的角落,发出一声清脆的轻鸣。

全场的录音设备顿时自动开启,捕捉到了这一切。

观众们惊讶地发现,那木盒竟然成了一个神秘的“声音传送器”,将扫地声、风声、甚至是远处的鸟鸣,一一记录下来,编织成一曲动人的自然乐章。

周晓芸站在非遗评审会的会议室中央,提交了一个全新的提案:设立“无名遗产”类别,专收“无明确作者、无标准形态、无固定传承人”的活态文化。

她的话音刚落,便引来了一片质疑声。

“这样的文化,如何管理和传承?”一位评委冷冷地问道。

周晓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声音来自吴小雨班上学生集体敲桌、省台早间新闻前奏、殡仪馆外扫地声、地铁乘客顿步。

她问:“如果这些声音都来自同一个源头,那这个源头,还需要一个名字吗?”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会后,三位评委私下找到周晓芸,请求将音频拷贝一份,“给孩子听听”。

周晓芸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欣慰。

陈青山在父亲七周年祭日那天,独自回到静音亭,带了一小袋骨灰——不是陈伯的,而是他自己提前立嘱留存的。

他轻轻地将骨灰撒入亭下泥土,轻拍锅底三下。

风起,国鸣,节奏如常。

他没说话,转身离开。

当晚,老吴梦见陈伯站在亭中扫地,身后跟着一队孩子,每人手里都拿着竹筒、铁勺、旧锅——都在打同一个拍子。

他醒来,发现门缝塞着一张纸条,是陈青山的笔迹:“爸说,响过就算赢。”

老吴走出门外,秋风拂面,他突然听见远处的广场上传来淡淡的锅声,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

他嘴角微微上扬,走进屋内,打开收音机,准备收听即将开播的“城市之声”栏目……“城市之声?整挺好,很符合咱老百姓的感觉。”老吴就着咸菜,扒拉一口玉米糊糊,耳朵支棱起来,等着省台的新节目。

“各位听众早上好,这里是全新起航的‘城市之声’,今天咱们聊点儿不一样的——我们没注意到的节奏。”

导播浑厚的嗓音透过电波,钻进老吴的耳朵。

紧接着,嘈杂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背景音乐响起,画面在早市的喧嚣、工地的敲打声、医院走廊的脚步声中快速切换。

老吴嚼着咸菜,心想:这不就是咱每天的生活吗?

突然,画面一转,定格在熟悉的静音亭。

空旷的亭子里,一口铜锅静静地立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有些声音,从未被命名,却一直活着。它们藏在城市的角落,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等待着被唤醒……”

磁性的旁白声响起,带着一丝神秘和诗意。

就在这时,老吴家的窗户“哐啷”一声响——吴小雨又路过亭子了,顺手敲了敲锅沿。

奇怪的是,锅没响。

但树动了,叶落了。

秋风带着节奏,穿过树梢,吹向远方的大山之外,像是要把这无名的节奏,带给更多的人。

老吴低头继续吃饭,这一次,他终于没把哼了半辈子的调子咽回去,而是轻轻地哼出了声。

那调子,带着岁月的痕迹,也带着对未来的期盼,和着广播里的声音,格外动听。

“明儿见。”

他关掉收音机,起身收拾碗筷。明天,会发生什么呢?

清晨,老吴像往常一样,拿起扫帚清扫院子。忽然,他停下了动作。

吴小雨蹲在门口,手里捏着半块烧焦的电路板,眼神里充满了疑惑。

“老吴爷爷……”

这任务,我喜欢!

够劲儿!

抓耳挠腮地写,那才叫过瘾!

就让我来整一段“流量棋局”里的事儿,保证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清晨的阳光洒在县城老旧的院落里,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

老吴杵着扫帚,眼神却直勾勾地盯着蹲在门口的吴小雨。

这丫头,手里捏着一块黑黢黢的东西,像块被雷劈过的煤球。

“老吴爷爷……”吴小雨抬起头,小脸上写满了困惑,“学校广播站换新设备,旧功放拆下来了。通电的时候,嗡嗡地响,你知道吗?那声音,像……像你那个锅。”

老吴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放下扫帚,一把夺过吴小雨手里的电路板。

这玩意儿,他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