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要不……试试那个?(1 / 2)
当年在广播站,没少跟这些电子元件打交道。
只见电路板上焦黑一片,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他没吭声,只是眯着眼睛,走到灶台边,从工具箱里摸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钳。
他熟练地找到一个焊点,小心翼翼地夹断,露出一小截铜丝。
“你这老头,又开始摆弄这些破烂了!”老伴在屋里嘟囔着。
老吴没搭理她,只是专心致志地将铜丝绕成一个小圈,然后走到收音机旁,插进天线接口。
“嘶……”
收音机里顿时传来一阵刺耳的杂音,老吴眉头一皱,正要放弃,突然,杂音中浮现出一丝极其微弱的共振。
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频率,低沉而悠远,仿佛来自遥远的时空。
老吴浑身一震,他听出来了!那是静音亭雨夜的声音!
他赶紧调整了一下频率,那段熟悉的律动再次出现,虽然微弱,但却真实存在。
“听到了吗?”老吴激动地把收音机推到吴小雨面前。
吴小雨瞪大了眼睛,仔细地听着。
“拿去,”老吴拍了拍吴小雨的肩膀,语气深沉,“别修它,让它自己响。”
这声音,不是修出来的,是自己长出来的!
与此同时,省台的档案科里,林小满正埋头整理着“城市之声”第二期的素材。
她戴着耳机,仔细地听着每一段录音。
“嗯?这是什么?”
一段模糊的录音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1997年老城区拆迁时的声音,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但在间隙中,却夹杂着一种奇怪的节奏——有人在废墟上敲打着铁皮,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林小满感觉自己的心跳都漏了一拍。
这节奏……怎么这么像“甲五·终章”?
她立刻调出“甲五·终章”的音频,与这段录音进行比对。
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
林小满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她赶紧顺藤摸瓜,查到这段录音的录音员,正是当年姚建国带的实习生,现在已经退休了。
她立刻决定登门拜访。
“您好,我是省台‘城市之声’的记者林小满,我想向您了解一些关于当年老城区拆迁录音的事情。”林小满礼貌地向老人递上名片。
老人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着林小满。
“你是说那个敲铁皮的声音?”老人回忆道,“那天,姚建国非要我录这个,说‘以后没人记得这些声音是怎么走的’。”
林小满的心头一震。
“他……他当时还说了什么吗?”
“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城市之声,比那些高楼大厦的声音更真实’。”老人叹了口气,“可惜啊,他走得太早了。”
林小满告别老人,回到省台,立刻将这段音频导入“声源地图”,标注为“甲五·前传”。
她没有添加任何说明,只是附上了一句话:有些节奏,早就在路上了。
另一边,在省台的技术科,赵志明正焦头烂额地调试着“全省应急广播系统升级”项目。
“这该死的语音播报,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听得进去啊!”赵志明挠着头,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波形图发呆。
突然,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要不……试试那个?”
他鬼使神差地将“甲五”前奏的切分律动,嵌入了警报间歇音。
“这……这能行吗?”赵志明心里也没底。
测试会上,多位基层干部听完测试音频后,面面相觑。
“这……这声音听着不慌,但记得住。”一位乡镇干部说道。
“是啊,比以前的警报声舒服多了。”另一位街道干部附和道。
项目组最终采纳了赵志明的方案。
“这节奏不错,挺有特点的。”项目组组长拍了拍赵志明的肩膀,“是谁想出来的?”
赵志明犹豫了一下,在报告里删掉了所有个人备注,只写了一行字:节奏源自田野采样,无版权争议。
夜幕降临,陈青山值完夜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县城。
他走到静音亭旁,发现亭外停着一辆皮卡,几个年轻人正架设着直播设备。
“全网首探神秘神锅!揭秘非遗背后真相!”背景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
陈青山眼神一冷,他没有出声,默默地回到殡仪馆,拎来一桶骨灰搅拌用水的残液。
他走到亭边,将残液泼在铜锅的锅沿上。
液体干涸后,在锅沿上泛出淡淡的白色痕迹,像结了一层霜。
直播开始了。
“各位老铁,今天咱们来到的是神秘的静音亭!据说这里有一口神奇的铜锅,能够发出让人心静的声音……”
主播卖力地介绍着,然而,当他用麦克风靠近铜锅时,却什么声音也录不到。
“什么情况?翻车了?”
“假景点!鉴定完毕!”
“浪费时间,取关了!”
直播间里的弹幕瞬间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