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要不……试试那个?(2 / 2)
几个年轻人沮丧地收起设备,灰溜溜地离开了。
夜风吹过,铜锅在夜色中低鸣如常——只是频率发生了偏移,再难被普通的麦克风捕捉。
姚小波在县城老邮局翻拍旧信箱时,听见屋檐下铁皮雨槽滴水……
姚小波扛着家伙,在县城老邮局门口转悠。
这破地方,除了几个生锈的旧信箱,连个鬼影都没有。
他举起相机,对着信箱就是一顿猛拍,心里嘀咕:“这玩意儿,能有啥流量?”
突然,一阵“滴答、滴答”的声音传入他的耳朵。
他抬头一看,是屋檐下的铁皮雨槽在漏水。
这声音……
姚小波一愣,这节奏,怎么跟吴小雨班上敲桌子的节拍一模一样?
他赶紧架起录音笔,对着雨槽就是一顿猛录。
一连三天,他都泡在邮局门口,雷打不动。
终于,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天下午三点十七分,风向一变,水滴就会敲击到雨槽上一个特定的凹陷处,形成一种稳定而奇特的律动。
他把视频剪成一个无声片段,配上文字发到朋友圈:“今天,大自然值班。”
没过多久,林小满就回了消息:“赵科长说,省台新栏目想用这个做片尾音。”
姚小波一听,瞬间警觉。
他立马删掉原片,重新录了一段无起点无终点的滴水声,然后上传,标题改成:“别问是谁敲的,它本来就在响。”
他满意地看着手机屏幕,嘴角微微上扬。
这流量,可不能让别人白嫖了。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秦峰打来的。
“小波,你看看麦窝社区后台,‘声源地图’里是不是多了点啥?”秦峰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古怪。
秦峰盯着麦窝社区的后台数据,眉头拧成了麻花。
“声源地图”板块,原本是想靠着“甲五”这口铜锅,搞点地域文化特色,结果现在……
他点开最新推送的标签——“不像甲五但很像”。
修车摊师傅敲钣金,叮叮当当,节奏感十足;广场舞大妈热身拍手,啪啪啪啪,自带鼓点;盲人按摩店的竹帘晃动,沙沙沙沙,像雨打芭蕉……
五花八门,哪儿跟哪儿啊!
秦峰哭笑不得。
用户们上传的声音,的确都带着点儿节奏,但要说像“甲五”,那真是八竿子打不着。
这简直就是大型“跑偏”现场!
他揉了揉太阳穴,突然明白了。
“甲五”已经不再是那个“标准答案”了,它变成了一种“滤镜”,一种人们用来感知声音、发现节奏的“标准”。
就像当年听周杰伦,啥歌都觉得是“周氏情歌”的味道。
妈的,这可太有意思了!
秦峰嘴角微微上扬,心里的焦虑一扫而空。
流量密码?不,这比流量密码高级多了!这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啊!
他大手一挥,决定彻底放飞自我。
关闭算法推荐!
取消热门排行!
以后,每月就出一张“无主题合辑”,封面设计成纯色背景,中间印一行小字:
“这些声音,互相听见过。”
他甚至能想象到用户们一脸懵逼,又带着点儿好奇的表情。
嘿嘿,就是要这种感觉!
另一边,省非遗评审委员会的内部培训会上。
周晓芸站在投影幕布前,神情严肃。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测验。”
她清了清嗓子,播放了一段没有任何标注的音频。
一段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学员们面面相觑,一脸疑惑。
“谁来说说,这段声音具备‘活态传承’的特征吗?”周晓芸问道。
“像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
“不对,我感觉更像是现代装置艺术。”
“也有点像非洲鼓……”
大家七嘴八舌,谁也说不到点子上。
周晓芸微微一笑,按下了播放器的暂停键。
“这是县城中学课间,五个班自发形成的走廊节奏接力。”
说完,她又展示了几张照片:吴小雨歪歪扭扭的作文复印件,还有她自己绘制的节拍图册。
“当我们还在争论‘谁有资格申报’的时候,孩子们已经用身体投票了。”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非遗的传承,不是靠专家说了算,而是要看它是否真正融入了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