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试点崩溃(2 / 2)
“立即进行碳14检测!”刘宇将样本放入便携式分析仪。在等待结果时,两人发现残骸周围的现代混凝土裂缝全部止步于古墙一尺之外,仿佛遇到无形的屏障。
检测仪突然响起《广陵散》的古琴曲——这是预设的警报旋律。屏幕显示糯米灰浆的碳酸钙晶体在吸水膨胀后,形成了与西周青铜器铸造模具相同的微孔网络。更惊人的是,这些孔隙中残留的古代微生物,正在吞噬导致现代混凝土腐蚀的硫杆菌。
“启动应急修复方案!”李墨飞对着无人机群大喊。当装载仿古灰浆的无人机掠过危楼时,撒落的粉末在墙面上自动凝结成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绞角”结构,将即将崩塌的楼梯间牢牢箍住。
最后撤离的直升机上,刘宇将郑和航海图残片贴在舷窗。透过泛黄的桑皮纸,他们看见溃坝的洪水在城市中冲刷出与明代虹桥完全相同的弧形水道。那些被冲垮的现代建筑残骸,竟沿着水道自动排列成泉州港古码头的桩基矩阵。
李墨飞的手指在战术平板边缘攥出白印,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里,浑浊的洪水正沿着示范城东南郊的低洼地带奔涌。他的登山靴碾过指挥中心废墟里的混凝土碎块,靴底沾着的明代糯米灰浆在积水里拖出乳白色痕迹。
“把《禹贡》兖州篇的河道图叠加上去!”他对操作员喊道。战术平板上立刻浮现出战国时期的九州分野图,青州与徐州的交界线恰好穿过三公里外的变电站废墟。刘宇抓起军用望远镜,镜头里漂浮的集装箱残骸正沿着虚拟的“沇水”古河道聚集,形成天然的导流堤。
更惊人的变化发生在城北工业区。洪水冲刷出的主河道突然在废弃炼钢厂前分汊,四条支流以精确的30度角辐射开来——这正是《禹贡》记载的“九河既道”中的“徒骇、太史、马颊、覆釜”四水古河道。当李墨飞调出明代《广舆图》扫描件时,连河岸堆积的汽车残骸都恰好压在标注的“古顿丘”遗址坐标上。
“启动多光谱扫描。”刘宇将无人机高度降至50米。在红外成像中,洪水温度差异形成的色块,竟勾勒出南宋《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堤岸线。一组被冲垮的太阳能板支架斜插在水中,其倒影与保俶塔旧基的考古勘测图完全重合。
在临时搭建的防水帐篷里,那卷被洪水浸泡过的敦煌经卷纸正平铺在恒温工作台上。李墨飞用考古专用的冷光源灯缓缓扫过纸面,矾水绘制的现代保险曲线已褪成浅褐色,而西夏文蓝图正从纤维深处渗出靛青色墨迹。
“湿度68%,酸碱度6.2。”刘宇盯着电子检测仪,“和莫高窟第17窟的微环境参数吻合。”当他用紫外线灯斜照纸面时,突然显现出三行用吐蕃文加密的注释——那是公元八世纪河西节度使档案的密写技法。
李墨飞将经卷放入真空贴膜机,透过高分子薄膜可以清晰看到,西夏文标注的“地下管网”节点竟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地龙”(地下火道)设计图如出一辙。更令人震惊的是,蓝图中用朱砂点标出的应急避难所位置,恰好对应着示范城内未被洪水淹没的七处明代夯土墙遗迹。
“立即扫描第三避难所坐标。”刘宇将数据导入地质雷达。屏幕上的穿透成像显示,该处地下六米处存在大型空洞结构——经与《顺天府志》比对,竟是永乐年间修建的官方冰窖遗址,其柏木支架的防腐处理使结构完好如初。
帐篷外传来直升机桨叶的轰鸣,联合国特使的黑色公务机正在暴雨中降落。李墨飞将经卷装入钛合金防磁筒,筒身刻着的《河防通议》引水口诀在雨水中泛着冷光。
“这是用西夏文党项历标注的实施时间表。”他指着蓝图边缘的十二生肖与星宿组合符号,“角木蛟值日当启动地下管网,心月狐当位则启用天台蓄水……”
刘宇突然用激光笔圈出汴梁城模型区块:“看这里的水门设计!”放大的三维图中,防洪闸的齿轮结构竟与南宋《耕织图》中的水磨坊传动装置完全一致。当他把明代《天工开物》的冶铁数据导入模型时,齿轮的抗压强度曲线突然与洪水冲击力波形形成镜像对称。
直升机降落的强气流掀起帐篷门帘,联合国官员的皮鞋踏在积水上,溅起的水花在经卷投影仪前形成短暂的光晕。李墨飞注意到,那些飞散的水珠在空气中划出的抛物线,竟与西夏蓝图中的气候难民迁移路线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