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气候边缘 > 第220章 冰11在演讲台上崩塌

第220章 冰11在演讲台上崩塌(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当芬布尔之冬降临,冰雪的巨狼将吞噬太阳,众神的长矛亦将冻结。”

联合国大会厅穹顶下,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两千个席位几乎满员,代表们低声交谈的嗡嗡声汇集成一种压抑的背景噪音,与头顶“气候时钟”无声跳动的猩红数字形成鲜明对比:68:21:05。巨大的全息投影台占据了会场中心,其精密复杂的发射阵列隐藏在光滑的黑色平台之下,只待启动指令。

李墨飞站在控制台前,指尖冰凉。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忽略左腿股骨传来的阵阵隐痛——家族遗传的成骨不全症在高压下总是蠢蠢欲动。他调整了一下刻着女儿“小丑鱼”的银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扫过台下。刘宇在他侧后方,正最后一次检查那个装载着格陵兰冰芯样本的钛合金恒温箱,连接线缆已经接入全息投影主系统。刘宇的深灰色西装熨帖依旧,但李墨飞注意到他右手在操作精密接口时,那细微却无法完全抑制的颤抖,以及额角渗出的、在冷气充足的会场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汗珠。

“系统自检完成。量子计算单元就绪。冰芯样本状态稳定。”耳机里传来后台技术团队冷静的确认声。

李墨飞对着麦克风,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清晰地传遍会场:“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即将展示的是‘全球气候紧急干预计划’的核心科学依据——基于最新观测数据与量子计算模拟的临界点分析。首先,让我们直面北极的‘沉睡巨人’。”

他按下了启动键。

大会厅的灯光瞬间调暗,只余下穹顶玻璃外纽约城的模糊光影和“气候时钟”猩红的光芒。全息投影台中央,一道纯净的、仿佛蕴含着远古寒意的蓝光骤然亮起。光芒迅速凝聚、塑形,一座巍峨的、细节纤毫毕现的格陵兰冰盖三维模型悬浮在会场中央,占据了所有人的视野。冰盖表面并非光滑,而是布满了深邃的裂隙、冰碛垄和巨大的融水湖,其边缘犬牙交错,漂浮着规模惊人的冰山。模型下方,是同样精细渲染的格陵兰基底岩床和环绕的北大西洋海域。

“这是基于欧空局哨兵-1雷达卫星干涉测量数据、NASAICESat-2激光测高数据、以及覆盖冰盖的数百个GPS/GLONASS监测点实时回传数据构建的模型。”李墨飞的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科学权威,“它正在我们的‘北极星’量子计算集群(PorisQuantuputgCster)上实时运行。该集群拥有8192个量子比特(基于谷歌Sycaore架构的升级版),每秒可处理超过10^15次浮点运算,专门用于模拟包含海冰-洋流-大气复杂反馈的全球流体动力学。”

随着他的话音,冰盖模型开始“活动”。代表们屏息凝神,看着冰盖边缘的融水湖像沸腾般扩大,深蓝色的融水沿着冰裂隙咆哮着注入冰盖底部。模拟的暖流(用醒目的红色标示)如同贪婪的触手,沿着格陵兰西海岸的峡湾侵蚀着冰架的底部。巨大的冰块发出无声的呻吟,从冰体上崩裂、翻转,坠入下方深蓝色的海水中,激起虚拟的巨浪。

“注意康克鲁斯瓦格冰川(KangerssuaqGcier)区域,”刘宇上前一步,用激光笔指向冰盖西南部一个正在剧烈崩解的区域。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放大,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量子模拟显示,由于底层暖流的异常增温(较20世纪平均值高出2.3℃),该冰川的接地线正以每年超过800米的速度后退。接地线的失稳,是冰盖加速流失的关键阀门。”

就在激光笔光点聚焦的刹那,德国代表汉斯·施密特(HansSchidt)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脸色潮红,呼吸急促,一只手紧紧抓住胸口的衬衫,另一只手徒劳地在空中抓挠。他张着嘴,似乎想说什么,却只发出嗬嗬的喘气声。汗水瞬间浸透了他花白的鬓角,昂贵的西装布料贴在背上。在他旁边的代表试图搀扶,他却像一截失去支撑的木桩,直挺挺地向前栽倒,额头重重磕在前排椅背上,发出一声闷响,随即瘫软在地。

“医生!快叫医生!”会场瞬间大乱。离得近的代表们惊呼着围拢过去,安保人员迅速冲入通道。会场穹顶的智能照明系统感应到异常,局部亮度提高。气候时钟的数字在骚动中无情地跳动着:68:15:33。

施密特被紧急抬上担架。在混乱的间隙,李墨飞和刘宇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施密特倒下的位置,正对着全息投影中康克鲁斯瓦格冰川崩塌的核心区域。这不是巧合。李墨飞迅速调取了施密特助理提供的信息:这位老代表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而纽约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五月热浪,会场内虽然恒温,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令人窒息的景象,足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热浪侵袭下,个体脆弱性的残酷缩影。

“请保持秩序!”大会主席敲击法槌,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医疗团队会妥善处理。演示继续!”

会场渐渐恢复安静,但一种更加压抑、不安的气氛弥漫开来。李墨飞知道,必须用更强的冲击力拉回所有人的注意力,用更紧迫的现实打破僵局。

“各位看到的崩塌并非孤立事件,”李墨飞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紧迫感,“它的驱动力,部分源于这里。”他手指在控制台快速操作,全息投影的画面瞬间切换。

格陵兰冰盖的影像缩小、移动到投影区域的左上角。占据主画面的,变成了广袤无垠的太平洋。一片异常巨大的、呈现深橘红色至暗红色的区域,像一块灼热的烙铁,覆盖在西太平洋赤道附近,并向东、向北扩张。

“这是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GOES-18卫星及‘阿尔戈’(Argo)全球海洋观测浮标网络,于六小时前传回的最新数据。”李墨飞强调着时间点,“太平洋‘暖池’(WesternPacificool)的面积和热含量,均突破了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较1990年基准扩大了惊人的28%!其核心区域海表温度(SST)持续超过30℃,并向大气释放着难以想象的热量和水分。”

他放大了暖池边缘的一个动态锋面:“这股异常强大的暖水团,正在驱动更强烈的沃克环流(WalkerCircution)和哈德莱环流(HadleyCell),其连锁反应正在重塑全球天气模式——包括加剧北美热浪、扰动东亚季风,以及,”他的激光笔指向格陵兰模型,“通过复杂的大气遥相关(Telee),向北极输送额外的热量和水汽,加速冰盖消融!这1.7%的误差,”他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会场,“就源于此。我们的模型,几乎跟不上现实变化的速度。”

会场一片死寂。代表们凝视着那片仿佛在燃烧的橘红色海域,以及角落里不断崩塌的白色冰川,巨大的科学现实带来的压迫感,远比任何口号都更具冲击力。施密特倒下的阴影尚未散去,这最新的噩耗如同又一记重锤。

就在这时,刘宇上前,替换下李墨飞。他的步伐依旧稳健,但当他抬起右手去操作控制台时,为了够到一个稍高的接口,西装袖口不可避免地向上滑动了几英寸。

那片网格状的、带着蜂巢般细微凹凸的烧伤疤痕,在控制台界面的冷光下,暴露无遗。

会场前排几位眼尖的代表发出了轻微的吸气声。刘宇仿佛毫无察觉,或者说,他已无暇顾及。他迅速接入了一个数据端口。

“科学探索的道路并非坦途,有时伴随着牺牲和蓄意的破坏。”刘宇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带着一种沉痛的控诉,“为了验证‘全球气候紧急干预计划’中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关键一环——基因编辑红树林的规模化碳封存潜力,我们在新加坡裕廊岛建立了全球领先的生物工程实验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