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气候边缘 > 第224章 悬崖边的蓝图

第224章 悬崖边的蓝图(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陈明远的目光转向刘宇:“那么,刘博士,技术基石是否稳固?报告里提到的新型碳捕获材料,实验室效率距离商业化阈值还有15%的差距。这15%,可能就是天堑!如果材料无法突破,你们规划的城市级碳循环系统就是一张废纸!巨大的投入将彻底沉没!”

这才是最尖锐的质疑,直指项目的核心技术瓶颈。刘宇放在桌下的左手,几不可察地握紧了一下,指尖按压着掌心。他迎向陈明远审视的目光,没有躲闪:“材料瓶颈确实存在。我们测试了十七条合成路径,目前效率最高的路径也卡在85%。但是,”他强调,“基于最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材料基因组学分析,我们锁定了三个新的、具有高潜力的催化剂组合方向。实验团队正在24小时轮班验证。突破,需要的是时间和持续的投入,而不是否定。”

他微微前倾身体,眼神中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信念:“我们不是在画饼,陈总。每一次失败的数据,都在为成功铺路。就像这海堤,”他指向全息投影中溃败的传统方案,“它的失败,恰恰证明了我们新路径的必要性和价值。”

陈明远沉默了。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洁的桌面,目光在屏幕上那87.6%的成功概率、触目惊心的全球灾害损失数据,以及眼前这两位疲惫却眼神坚定的科学家之间来回逡巡。会议室里只剩下他手指敲击桌面的“笃、笃”声,以及窗外隐隐传来的城市喧嚣。

时间仿佛凝固了。李墨飞能听到自己清晰的心跳,左腿的隐痛似乎也暂时麻木。刘宇端起桌上的水杯,手却几不可察地微微颤抖了一下,几滴水洒在了桌面上,他迅速放下杯子,用袖口不着痕迹地擦去。

终于,陈明远停止了敲击。他坐直身体,目光扫过李墨飞和刘宇,最终定格在项目总预算报告那刺眼的赤字上。

“最后一次机会。”他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一个月。给你们一个月时间。”

他竖起一根手指,强调着这个期限的严苛:“第一,刘博士,我要看到那该死的碳捕获材料效率达到或超过商业化阈值的**实证**,不是报告,是实验室里可重复、可验证的结果!”

“第二,”他看向李墨飞,“基于刘博士材料突破的前提,我要一份修订后的、**精准到分毫**的项目总预算和关键节点时间表。每一分钱的去向,每一周的进度,都必须清晰无误,经得起最苛刻的审计!”

“做不到这两点,”陈明远合上面前的文件夹,发出“啪”的一声轻响,却如同重锤砸在两人心头,“‘未来地平线’将启动撤资程序。这个项目,就地终止。”

他站起身,没有再看两人,带着团队径直离开了会议室。沉重的关门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

会议室内只剩下李墨飞和刘宇。窗外,灰霾笼罩下的城市轮廓模糊不清,远处几栋摩天大楼的灯光在尘埃中显得晦暗不明。巨大的压力并未因陈明远的离开而消散,反而如同实质般填满了整个空间。

李墨飞重重地坐回椅子上,双手用力搓了搓脸,试图驱散深深的疲惫和那几乎令人窒息的紧迫感。一个月,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87.6%……”他喃喃自语,目光看向屏幕上定格的、成功抵御风暴潮的智能屏障系统模型,“我们还需要更多这样的87.6%。”

刘宇没有坐下。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李墨飞,望着窗外混沌的城市。他的肩膀似乎微微塌陷下去,透露出难以掩饰的沉重。他抬起右手,几根手指无意识地按压着左胸心脏上方的位置,动作轻微而克制,仿佛在缓解某种内在的不适。这个细微的动作只持续了几秒钟,他便迅速放下了手,重新挺直了脊背。

“材料那边……我今晚就回去。”刘宇的声音传来,带着一种近乎燃烧的平静,“那三个新方向,优先级重新调整。催化剂C7的潜力最大,但也最不稳定……需要重新设计反应釜的温控精度。”他像是在对李墨飞说,又像是在对自己下达命令。

李墨飞看着刘宇挺直却显得异常单薄的背影,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关于他的身体,关于那难以逾越的15%差距,关于这一个月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终,他只是点了点头,声音同样低沉而坚定:

“好。预算和节点,我亲自抓。我们一起……再推一次悬崖边的巨石。”

窗外的灰霾似乎更浓了,将刚刚升起的一线微光彻底吞噬。悬崖边的蓝图,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摇欲坠。而时间,只剩下最后三十个昼夜。

好的,遵循您的要求,以纯现实主义笔触创作第225章《破壁之光》。本章聚焦于核心技术攻坚的艰辛历程,展现科研突破的真实逻辑与人物在极限下的坚持,杜绝任何超现实元素与隐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