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 > 第625章 汉齐停战

第625章 汉齐停战(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高澄独自立于殿中整整三日,望着悬挂的巨幅地图,沉默不语。

他内心深处已隐隐预感,只可能是刘璟的手段,但他高澄亦是乱世枭雄,拿得起,放得下。

愤怒与不甘解决不了问题,当务之急,是必须立刻稳住外部最大的威胁——汉国,以便集中全部精力,应对国内可能因战败和资源枯竭而爆发的勋贵叛乱与民变。

恰在此时,他安插在南梁的“澄清阁”密探传来确切消息:梁帝萧衍已正式下诏,命“应梦贤臣”侯景于四月十五率军北伐!高澄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笑意,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个绝佳的机会。

他相信,面对南梁的趁火打劫,汉国也绝不愿陷入两面作战的窘境,此时提出议和,正是时机,汉国没有理由拒绝。

“陈元康!”高澄转身,声音斩钉截铁。

“臣在。”一直静候在一旁的尚书右丞陈元康立刻躬身应道。他面容清癯,眼神中透着精明与干练,既是高澄的心腹谋臣,也暗中执掌着“澄清阁”这个庞大的情报系统。

“命你为使者,即刻出发,前往汉国长安,与刘璟商议停战议和之事。务必促成和议,为我大齐争取喘息之机!”高澄目光灼灼地盯着陈元康,“条件……只要不是割让河北根基,皆可灵活处置。”

“臣,领旨!必不辱命!”陈元康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耽搁,接过诏书符节,当日便带着精干的随从队伍,快马加鞭,离开邺城,向西疾驰而去。

---

十几天后,长安·未央殿

十余日的风尘仆仆,陈元康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汉国都城长安。巧合的是,汉王刘璟也刚好从洛阳返回不久。

听闻齐国使者到来,且是高澄的心腹陈元康亲自出马,刘璟心中了然。他并未立刻接见,而是先召来了能言善辩、熟悉邦交事务的鸿胪寺卿长孙兕。

“长孙卿,”刘璟语气平和,却带着久居上位的威严,“齐使来意,不言自明。南面那个‘菩萨皇帝’不甘寂寞,把侯景那条恶犬放出来咬人了。而高澄小儿,内忧外患,急于抽身。我大汉嘛……”他顿了顿,目光深邃,“新得中原,百废待兴,亟需时间消化稳固,更需全力应对即将北上的梁军。此番和谈,势在必行。然,如何谈,谈到何种地步,便要看卿之手段了。孤的底线是,至少维持三年以上的和平,若能争取到五年,便是卿之大功!”

长孙兕心领神会,躬身道:“大王圣明,洞若观火。臣必当竭尽唇舌之利,据理力争,为大王,为大汉,争取最有利的条件与最长的和平期限!”

随后,在鸿胪寺精心准备、看似舒适却暗藏机锋的馆驿内,两位各为其主、皆以智谋辩才着称的能臣,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激烈异常的唇枪舌剑。

长孙兕深知齐国如今是弱势一方,一上来便摆出胜利者的高姿态,他捋着修剪整齐的胡须,慢条斯理,话语却如同绵里藏针:“陈右丞远来辛苦。如今天下大势,明眼人皆可见。中原之地,已尽归我汉。我王仁德,有好生之德,不忍再见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然……”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起来,“山东青、齐、光等州,悬于河北之外,犹如芒刺在背,于齐而言,已是鸡肋,食之无味;于汉而言,却是门户要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两国长久之和平计,齐主当效仿古之明君,审时度势,主动割让山东三州于我大汉。届时,我大军自当退守黄河以南,与齐划河而治。如此,方能显齐国之诚意,保北地百年之和平啊。”他这无疑是狮子大开口,意图在谈判伊始就占据绝对主动,为后续的讨价还价留下充足的余地。

陈元康面色不变,心中却是冷笑连连。他执掌“澄清阁”,对汉国的虚实同样有着深入的了解。他清楚地知道,汉军虽在战场上势如破竹,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但粮草多在战乱中被焚烧或消耗,实际缴获有限。更重要的是,汉国前后动用十五万大军,在中原作战长达半年,后勤补给线拉得极长,国力消耗巨大。如今刚刚停战,尚未不及休整,又要立刻调兵遣将,应对南梁的北伐,其国库与粮秣储备必然捉襟见肘。想到这里,他底气足了几分,腰杆也挺直了些。

“长孙鸿胪此言,请恕陈某不敢苟同!”陈元康声音清朗,不卑不亢地反驳道,“山东州郡,乃我大齐无数将士浴血奋战、誓死守卫之疆土,更是屏护河北之要冲,岂能轻言割舍?汉齐议和,事关两国数百万黎民百姓之生计福祉,当以平等互惠为基石,而非强权胁迫!”

他语气渐强,目光直视长孙兕,“我大齐虽经邙山之挫,损兵折将,然河北根基未损,带甲之士不下十万,民心士气犹在!若贵国依仗兵威,执意强求,逼人太甚,我大齐上下,必抱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念,举国血战到底!届时……”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继续说道,“只怕贵国刚刚经历大战,又要应对南梁北伐,这南北两线同时开战的重负,未必就能承受得起吧?还请鸿胪三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