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大齐天子高洋(1 / 2)
时间流转,来到十一月十日。
北齐都城邺城,笼罩在一片刻意营造的肃穆与哀思之中。先帝高欢与先太子高澄的灵柩停于皇宫正殿,由高僧率领众僧侣做法事,梵音阵阵,香烟缭绕,进行着为期四十九日的超度仪式。
仪式一毕,两具沉重的棺椁便在皇室宗亲、文武百官的缟素队伍护送下,缓缓运往邺城郊外的皇家陵园下葬。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哭声与诵经声交织,但许多人的眼泪背后,藏着的是对未来的揣测与不安。
葬礼的尘埃刚刚落定,甚至来不及让人喘息,另一场更为重要的典礼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高洋,这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已然换下了孝服,穿上了为他赶制而成的、略显宽大的天子衮服,登上了皇宫中早已搭建好的祭天祭祖的高台。阳光照在他稚嫩却刻意板起的脸上,映出一份与年龄不符的沉凝。
侍中祖珽,作为典礼的主导者,手持一卷明黄诏书,趋步上前,面向台下黑压压的宗室勋贵、文武大臣,用他那特有的、带着几分阴柔却又清晰无比的嗓音,高声宣读太后娄昭君的懿旨:“……国不可一日无君,储位不可久虚。次子高洋,聪慧敏睿,仁孝性成,堪承大统。着即册立为皇太子,以固国本,以安人心。钦此!”
这诏书的内容,台下众人早已心照不宣,此刻不过是走一个必要的过场。宣读完毕,象征储君地位的太子印玺被恭敬地呈给高洋。紧接着,甚至没有留给众人太多思考的时间,更为隆重的继位大典便开始了。
祖珽再次上前,手中捧着另一卷更为庄重的祭天告文,躬身递给高洋。高洋深吸一口气,接过祭文,展开,用尚带童音却努力模仿着威严的语调,开始诵读:“……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列祖列宗明鉴:国家不幸,祸延先帝,皇兄早夭,社稷蒙尘。洋以冲龄,临危受命,承祧践阼,夙夜忧惧……惟赖天地祖宗之灵,文武臣工之辅,必当励精图治,光耀我大齐基业,廓清寰宇,混一四海……”祭文骈四俪六,辞藻华丽,显然是祖珽等文士精心炮制,将一个少年天子临危受命、志存高远的形象勾勒出来。
为了进一步证明其继位的“天命所归”,祖珽还“贴心”地安排好了祥瑞。就在高洋诵读祭文至关键处时,忽有数只羽毛艳丽、形似凤凰的大鸟绕着邺宫上空盘旋数周,引得众人纷纷仰首惊呼。紧接着,又有快马来报,称漳水之中有“龙影”浮现,鳞甲隐现,祥云缭绕。一时间,“凤凰来仪”、“漳水现龙”的呼声在人群中响起。
高洋顺势而为,站在祭台之上,朗声宣布:“天降祥瑞,佑我大齐!即日起,改元——天保!”声音透过寒冷的空气,传遍广场。
“陛下万岁!天佑大齐!”群臣跪拜,山呼万岁。典礼至此,顺利完成,至少在表面上,无可指摘。
接下来,便进入了新皇登基后的册封环节。高洋首先册封自己的结发妻子李祖娥为皇后,母仪天下。随后,他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大气”与政治手腕,开始大封功臣。大力支持他的宗室高归彦被封为平秦王,母族代表娄昭晋封上党王,段韶、斛律金等一众手握兵权的鲜卑老臣,无论是否在邺城,皆官升三级,赏赐丰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其兄高澄时期重用的汉人士大夫,轻则寻由贬斥,发配边远州郡,重则直接罢职免官,削去爵位,彻底边缘化。
这一拉一打,立场鲜明的举措,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滴入冷水,瞬间在鲜卑贵族集团中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和狂热拥护!多年来被汉人士族压制的不满,在此刻得到了宣泄,他们看向高洋的目光充满了赞赏与期待,仿佛看到了一位能带领他们恢复鲜卑人绝对统治地位的英主。
紧接着,高洋再次抛出一项重大决策。他宣布,高澄时期颁布、意在规范律令、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的《麟趾格》即刻废止,命人重新制定更为“宽简”的《大齐律》,声称要一改高澄时期的“严刑峻法”,采用“宽仁”治国。此言一出,更是引得台下的鲜卑贵戚、勋臣们欢声雷动,激动不已!“宽简”、“宽容”,在他们听来,无异于解开了束缚在他们身上的枷锁,意味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又可以肆意妄为,享受更多的特权,而不用担心被严苛的律法追究!
然而,这还不够。高洋随即宣布了更为激进的措施:解散由高澄组建、以汉人勇士为主的“勇士营”,重新选拔组建完全由鲜卑人构成的“百保鲜卑”作为核心禁军。并且,正式推行全面的鲜卑化政策,明确规定:汉人不得担任五品以上的武职,军队中不能出任主将!
“陛下英明!!”“大齐万岁!!”鲜卑武将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纷纷振臂高呼,声浪几乎要掀翻祭台的顶盖。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属于鲜卑人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最后,高洋抛出了他登基后的第一个重大军事决策,他昂首挺胸,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宣布:“朕已决定,明年开春,将亲率晋阳虎贲及五镇戍卒,御驾亲征,北伐突厥,誓要扫清边患,扬我国威!”
打仗!而且是打相对较弱的突厥!这对于渴望军功和掠夺财富的鲜卑将领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只要不是去硬碰兵锋正盛的汉国,他们有着十足的信心和渴望。一时间,台下群情激昂,充满了对战争和财富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