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徐思玉和萧正德(1 / 2)
那么,徐思玉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本是北周治下一名郁郁不得志的刀笔小吏,虽胸有丘壑,却苦无晋升之门。数年前,汉国第一次大举伐周,战火燎原,他眼见中原风雨飘摇,恐被兵祸波及,更觉在周国前途无望,便毅然只身南下,怀揣着出将入相的梦想,前往南梁都城建康,希望能在这座传闻中繁华似锦、文风鼎盛的江南帝都寻得一丝机遇。
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建康城确是膏腴之地,但更是高门大族盘根错节的棋局。他一个无根无基的北来寒士,纵有满腹韬略,能言善辩,智计百出,在这讲究门第、看重出身的地方,想要出头,简直难如登天。他投出的名帖石沉大海,精心准备的策论无人问津。
几年蹉跎下来,他依旧只能在某个不起眼的衙署里,做着抄写文书、整理卷宗的琐碎工作,领着微薄的俸禄,生活困顿潦倒,昔日的雄心壮志几乎被现实的尘埃彻底掩埋。
夜深人静时,他望着建康城外的点点灯火,心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南梁官僚体系僵化的失望。
就在他几乎要认命之时,一位故人的到访,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此人便是他昔日在北地结识的好友,王伟。
故人重逢,相对唏嘘。几杯浊酒下肚,徐思玉忍不住向南梁官场的黑暗和自己境遇的窘迫。王伟静静地听着,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他深知自己这位老友的才华,绝不止于区区刀笔吏。待徐思玉倾吐完胸中块垒,王伟凑近身子,压低声音,开门见山地说道:“思玉兄之大才,屈居于此,犹如明珠蒙尘,实在令人扼腕。如今有一桩大富贵摆在眼前,不知兄可愿与弟共图之?”
徐思玉醉眼朦胧中闪过一丝锐利:“大富贵?王兄所指是……”
王伟不再隐瞒:“不瞒思玉兄,弟如今在淮安王麾下效力。淮安王雄才大略,然身边正缺兄台这等足智多谋之士。若兄愿往,他日富贵功名,唾手可得,何须在此受这腌臜气?”
“侯景?”徐思玉心中一震,那个以北地骁勇着称、新近归附梁朝的军阀?他想起自己在南梁受到的那些白眼和苛待,一股压抑已久的怒火与不甘涌上心头。
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他重重地将酒杯顿在桌上,酒水四溅:“固所愿也,不敢请耳!王兄引荐之恩,思玉没齿难忘!”与其在这里碌碌无为、受人冷眼了此残生,不如去搏一场泼天富贵!
王伟见徐思玉答应得如此痛快,心中大喜。两人关系更进一步,王伟便不再顾忌,将侯景暗中积蓄力量、意图举事的计划,稍稍向徐思玉透露了一些风声。
徐思玉听完,并未像寻常人那般惊慌或激动,而是立刻陷入了沉思,手指无意识地蘸着酒水在桌上划拉着。几息之后,他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王伟,冷静地分析道:“王兄,此事……尚有漏洞,风险极大。”
王伟心中一凛,忙问:“哦?思玉兄有何高见?”
徐思玉沉声道:“主公麾下虽有三千能征惯战的虎贲之士,骁勇异常。然而,建康城非比寻常边镇,城防复杂,宫阙重重,尤以台城(宫城)为甚。城中尚有直属于天子的禁军(中军)万人,装备精良,据险而守。若无内应引导,理清城中道路、摸清禁军布防乃至关键时刻打开城门,仅凭外力强攻,恐怕……难以撼动台城分毫,徒耗兵力耳。”他久在建康为吏,对都城防务和权力结构远比王伟熟悉。
王伟闻言,背后惊出一身冷汗。他之前更多考虑的是侯景军队的战斗力,对建康城内的情况确实了解不深,经徐思玉一点拨,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乐观了。他急忙抓住徐思玉的手,急切地问道:“思玉兄所言极是!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这内应,该找何人?”
徐思玉眼中闪过一丝算计的光芒,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若要寻内应,此人需满足几个条件:其一,身份尊贵,能自由出入宫禁或掌握部分城防;其二,对当今陛下心怀怨望,有铤而走险的动机;其三,性情需有弱点,易被说服掌控。”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我心中倒有一人选,或许极为合适。”
“是谁?”
“临贺王——萧正德。”
“萧正德?”王伟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
徐思玉解释道:“王兄久在北地,或许不知。这位临贺王,乃是当今陛下六弟临川王萧宏之子。当年,陛下大婚之后,久无子嗣,以为自己命中无子,便将侄儿萧正德接入宫中,立为养子,几乎就是默认的储君。”
“竟有此事?”王伟惊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