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徐思玉和萧正德(2 / 2)
“然而,天意弄人。”徐思玉语气带着一丝嘲讽,“不久之后,陛下竟接连得了皇子,先是昭明太子萧统,后又有了晋安王萧纲等。于是,萧正德这位‘准太子’就显得无比尴尬,最终被寻个由头,送还给了其生父临川王。”
徐思玉仿佛亲见一般,描述着萧正德的心态:“眼看唾手可得的九五至尊之位,就这么飞了!这比赌徒到了手的金山又被人搬走还要令人疯狂。萧正德自此心态失衡,常怀怨望,觉得是叔父负了他,是命运戏弄了他!他愤懑,他不平,他觉得自己才应该是真龙天子!”
“后来呢?”王伟听得入神。
“后来,他一时激愤,竟于普通年间(南梁年号)叛逃到了北朝,就在那时,我在北地与他相识,有过数面之缘,算是旧识。然而他在北朝并不得志,备受冷眼,过得颇为潦倒。仅仅一年后,便又厚着脸皮,上书乞求,返回了梁朝。”
王伟嗤笑道:“如此反复小人,梁帝岂能容他?”
徐思玉摇头道:“陛下笃信佛法,讲究宽仁,加之或许对此侄儿心存一丝愧疚,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后来更是特封他为临贺王。他还曾先后担任过丹阳尹、湘州刺史等要职。”
“哦?看来梁帝待他不薄啊。”
“奈何此人秉性难移!”徐思玉冷笑道,“尤其在湘州刺史任上,他为政苛刻,贪暴残忍,纵容属下盘剥百姓,弄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最终,碍于汹涌的民意,陛下不得不将他免职,召回建康,令其在府中‘反省’。经此一事,他非但不知悔改,反而认为又是叔父断了他的前程,心中怨恨更深,甚至……已生反意!”
王伟听到这里,眼睛亮了:“如此说来,此人确是绝佳的内应人选!身份够高,怨恨够深,而且……听起来脑子似乎不算太灵光?”
徐思玉自信地笑了笑:“正是。此人胆大心粗,轻于去就,且此刻正处人生失意之时,心中充满不甘与愤恨。我愿毛遂自荐,前去说服他!凭借昔日旧谊,当有七八成把握。”
王伟激动地紧紧握住徐思玉的手,仿佛握住了成功的钥匙:“好!好!贤弟若能将临贺王拉拢过来,便是此次大事的第一功臣!富贵荣华,指日可待!一切就拜托贤弟了!”
---
话说这萧正德,自被免去湘州刺史之职,困居在建康的临贺王府中,日子过得愈发憋闷。他每日里借酒浇愁,看着皇宫的方向,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怨毒。
他一遍遍回想自己那大起大落的人生:曾经离帝位那么近,近到仿佛能摸到龙椅的扶手,却最终镜花水月,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他恨萧衍,恨那些夺走他位置的堂兄弟,恨这命运的不公!
就在这时,门房来报,有故人徐思玉求见。
“徐思玉?”萧正德愣了一下,才想起那个在北地有过几面之缘、言谈颇为投机的寒士。他本不想见,但闲极无聊,还是挥了挥手,“让他进来。”
徐思玉步入王府花厅,见萧正德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心中更有把握。他屏退左右,与萧正德叙了几句旧后,便话锋一转,切入正题,将侯景欲与他里应外合、共图大事的计划和盘托出,并许以事成之后的高官厚禄,甚至暗示那至尊之位,也非他萧正德莫属。
萧正德听着徐思玉的描绘,那灰败的眼睛里渐渐燃起了疯狂的火焰!他感觉自己那颗沉寂已久、充满怨恨的心,再次剧烈地跳动起来。这不正是他日夜期盼的机会吗?推翻那个伪善的叔父,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猛地站起身,抓住徐思玉的手臂,因为激动而声音都有些颤抖:“徐先生!侯公……侯公所言,正合我意!深得我心啊!我在北地之时,便知侯公乃当世英雄!如今他在外拥强兵,我在内策应,里应外合,何愁大事不成?!你回去禀告侯公,我萧正德,愿和侯公共富贵!”
徐思玉看着萧正德那迫不及待、几乎要手舞足蹈的样子,心中暗笑此人果然如他所料,轻易上钩。他面上却故作郑重,深深一揖:“殿下深明大义,果断英明!如此,大事可期矣!徐某这便回去,禀明主公!”
当徐思玉将萧正德的态度带回,侯景得知后,自然心情大悦,抚掌笑道:“天助我也!得此内应,建康如在掌中矣!”
自此,侯景造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得更加紧锣密鼓,只待时机成熟,便要在这江南繁华之地,掀起一场滔天巨浪。
而萧正德这枚关键的棋子,已然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