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论“非物质遗产”的最终归宿(2 / 2)
他顿了顿,补充道:“再说了,刘奶奶想看了,也能随时看看。真金贵到一点碰不得,那留着还有啥意思?不如拍张照片存档算了。”
老教授愣住了,他看着陆子昂,又看看刘奶奶,再看看那个木盒子,若有所思。
他习惯了从学术价值、保存条件去考量,却很少从“物”与“人”最本质的情感连接去思考。
半晌,老教授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陆先生说得有道理。是我想得狭隘了。
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而不是将源头束之高阁。
这些东西,只有在真正需要它、记得它的人手里,才算真正‘活’着。”
他不再提捐赠的事,而是仔细叮嘱了一些日常保存的注意事项,比如注意防潮防虫,定期通风翻阅等。
刘奶奶明显松了口气,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她把那份复印件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一份失而复得的宝贝。
老教授临走前,又对陆子昂说:“陆先生,您这种……‘以人为本’的传承观念,很值得我们学习。有时候,最朴素的道理,反而最接近本质。”
陆子昂:“……”他真的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刘奶奶可能更想留着父亲的遗物而已。
教授和学生走了,那个木盒子依旧留在陆子昂房间的角落。
不同的是,旁边多了几本大字体的复印件,以及刘奶奶时不时会过来,戴着老花镜,对着复印件,试着哼唱那些她父亲记下的、早已无人知晓的旋律。
虽然调子磕磕绊绊,甚至常常跑调,但她哼得很认真。
有时,其他老人好奇,也会过来翻翻复印件,指着某个看不懂的音符问东问西。张大妈甚至尝试用广场舞的节奏去套一首迎亲的喜乐,结果不伦不类,引发一阵大笑。
那些古老的曲调,就以这种零碎的、不专业的、甚至有些滑稽的方式,重新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极其微弱地流动起来。
陆子昂依旧不太关心那些旋律本身,但他觉得这样挺好。有点声音,有点热闹,但又不至于太吵。
他修好了收音机的外接天线,现在能收到更远的台了,偶尔能听到一些咿呀的地方戏,和刘奶奶哼的调子混在一起,有种奇异的和谐。
“总裁”对那木盒子失去了兴趣,转而开始热衷于把毛线团从还没织完的毛衣上扒拉下来,满屋子踢着玩。
陆子昂看着被猫蹂躏的毛线,又看了看那边摸着曲谱、轻声哼唱的刘奶奶。
也许,传承这事儿,本来就不该搞得那么沉重。
就像这毛线,猫玩它的,人织人的,各有各的乐趣,谁也别嫌弃谁。
他弯腰,从猫爪子底下抢救回毛线团,重新坐回椅子上。
日子还长,毛衣慢慢织,曲子随便哼。
这样,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