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论“非物质遗产”的最终归宿(1 / 2)
跨国学术研究的骚扰,像一阵没预报的雷阵雨,来得突然,去得也干脆。
在陆子昂那句“Mylife…nostory”之后,对方似乎终于意识到这条太平洋对岸的“咸鱼”确实缺乏成为研究样本的自觉性,邮件和电话都渐渐消停了。
陆子昂乐得清静,并将“不接陌生号码”、“不看外语信件”列为了新的行为准则。
他继续埋头于他的修复大业、编织工程以及食堂菜谱研究,生活轨迹稳定得像是用圆规画出来的。
然而,那个堆着老物件的角落,似乎注定无法彻底沉寂。
音乐学院的老教授再次登门,这次脸上带着如释重负又略显激动的表情。
他带来了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是他们对刘奶奶父亲那本曲谱的初步研究成果报告,以及几份精心制作的复印件。
“陆先生,刘女士,”老教授的声音带着学术工作者特有的郑重,“经过我们这段时间的整理和研究,基本可以确定,这本手稿里记录的大部分是清末民初流传于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小调、戏曲片段以及一些婚丧嫁娶的仪式音乐。
其中至少有五首,是在现有公开资料中未曾发现过的,具有很高的音乐史料价值!”
刘奶奶听得似懂非懂,但听到自己父亲的东西被如此重视,眼眶有些发红,只是一个劲地点头说“好,好”。
老教授继续道:“我们已经将这些曲谱进行了专业的扫描、誊抄和初步的译谱工作。
原件太过脆弱,不便频繁翻阅,这些复印件和电子资料,足够后续的研究和教学使用了。”
他将那份复印件郑重地交给刘奶奶,又看向陆子昂:“至于这本原始手稿,我们认为,最好的保存方式还是交还给它的传承人。
当然,如果你们愿意捐赠给学院的博物馆,我们也会提供最专业的恒温恒湿保存条件,并注明来源。”
刘奶奶摩挲着那厚厚的复印件,又看了看那个承载着父亲心血的原木盒子,犹豫了一下,最终看向了陆子昂:“小陆院长,你见识多,你说……放哪儿好?”
陆子昂正在琢磨报告里一张复杂的音阶对比图(并没看懂),闻言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这皮球又踢回给了自己。
他看着刘奶奶有些无措的眼神,又看了看那本泛黄的、边角脆弱的曲谱。放在学院博物馆,专业是专业,但对刘奶奶来说,可能就意味着再也摸不着、看不见了,成了玻璃柜里的一个标本。
他想起之前老人们围着这些老物件说笑讨论的场景,虽然闹哄哄,但那些东西是真的“活”在了那一刻。
“教授,”陆子昂开口,语气是他惯常的慢吞吞,“您这复印件,能多给我们留几份吗?最好……那种大字版的,看得清。”
老教授有些意外,但还是点点头:“可以,没问题。”
“那原件……”陆子昂指了指那个木盒子,“还是留着吧。就放这儿。”
老教授略显惊讶:“可是,这里的保存条件……”
“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陆子昂打断他,话说得有点糙,但意思明确,“搁博物馆,是好,但就成标本了。
放这儿,虽然条件差了点,但时不时还能有人摸摸看看,还能想起来哼两句,说不定哪天谁就照着这复印件吹出个调调来。
这曲谱……当年不就是让人哼让人吹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