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338章

第338章(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陈阿娇摸着缝纫机的锦线装置,齿轮“咔嗒”转了半圈,锦线在绢布上绕出个结实的结,没松:“阿月按少府织室的‘双经双纬’法调的针脚,比手工密三倍,耐磨。”

“前儿张婶给戍卒绣的平安帕,洗了两回就脱线,”她抖了抖刚绣好的帕子,帕子上的云纹没晃,“这机绣的,昨儿泡在碱水里搓,线都没松——跟咱大汉的锦缎一样牢,船员们穿在身上,浪打也磨不破。”

张婶蹲在旧绣架旁,手里的骨针穿着五彩线,正绣块“长命锁”帕子,锁边的回纹歪歪扭扭,还得时不时眯眼瞅线:“这机是快,可俺们绣了一辈子花,针脚里的念想,机器能有?这锁是给俺那戍边的孙儿绣的,每针都念叨着‘平安’,机器绣的,能有这心?”

阿月拿起块刚绣好的凤纹帕子,递过去——那是按未央宫旧样改的,凤翅上的锦线闪着光,没敢递太近,怕蹭到张婶的线:“张婶您看这凤纹,跟您给里正婆娘绣的贺礼帕子一样,针脚都没差。”

“这机按您的针路走,匀实还省劲,”阿月掀起自己的袖口,露出贴膏药的手腕,膏药边还沾着点线屑,“您风湿犯了,绣半块帕子就疼得直搓手,这机,踩踏板就行,不用您抬手,一天能绣十块孙儿的平安帕,比您坐着绣轻松。”

张婶捏着帕子,指腹蹭过针脚,突然笑了,皱纹里还沾着绣线的碎末,手里的骨针也放了下来:“倒……倒也齐整,比我眼花时绣的强,孙儿见了,也能认出是奶奶给的。”

她抬头看向阿月,眼里带着点期待,声音放软:“明儿……明儿给孙儿绣个虎头纹,你教俺用这机?别太复杂,俺学不会。”

锦瓷工坊的窑火“呼呼”喘着气,焰光从窑口漏出来,映得墙上的影子晃。

老陶用铁钳夹出个保温杯,釉面的锦灰釉泛着青,杯底还印着个小小的“少府”款,没沾一点灰:“这双层瓷,陈太后加了锦灰釉当夹层,比单瓷杯暖十倍,装热水不会烫手,还能捂热。”

他往杯里倒了刚熬好的黍米粥,杯壁“滋滋”冒了层白汽,没烫到手:“前儿李奶奶来,说‘冬日喝汤药,刚熬好就凉,胃里泛酸水’,我让她试试这杯,保准能暖住。”

越人骆越捧着杯子,掌心贴着杯壁,暖得他直咂嘴,杯沿还沾着点他带来的薏苡粉:“比我们越人的‘暖竹筒’强!俺们那竹筒,装热水俩时辰就凉,喝到最后一口是凉的,这杯,早上装的薏苡羹,现在还烫嘴——昨儿在工坊试,装了半天的黍米粥,舀出来还冒热气,比裹棉絮强。”

李奶奶拄着拐杖进来,杖头的铜箍磕在青石板上“当”地响,震得地上的碎瓷片动了动。

她手里攥着个豁口的粗瓷碗,碗里还剩点凉透的葵菜羹,碗沿的豁口是上次摔的:“老陶,你看这碗,盛羹汤喝到半碗就凉,我这老寒胃,喝了直哆嗦——你这新杯子,真能暖住?别跟上次买的瓦罐似的,中看不中用。”

老陶把保温杯递过去,杯耳上还缠着防滑的麻布,怕她拿不住:“您试试,辰时装的小米粥,现在还热,比您在灶上温着的还匀,不会底下热上面凉。”

李奶奶颤巍巍倒出点粥,吹了吹抿了口,眼睛亮了,浑浊的眼珠里映着杯底的花纹:“真热!比灶上温着的还匀,喝到胃里暖暖的,不泛酸了。”

她捏着杯耳问,声音都轻了:“这釉里掺了啥?比裹着棉絮还暖,以后喝汤药,再也不用总麻烦孙媳往灶上跑了。”

“掺了钢末,”老陶指着窑边的锦纸温控图,图上标着《陶说》里的“火气”刻度,没一点歪,“按‘正火’的火候烧的,夹层里的气跑不了,就暖了,您用着放心,不会漏。”

自动化厨房前,王小石头扒着灶台边,鼻尖快贴到锦钢电饭煲的锅盖,锅沿的钢纹上凝着水珠,“滴答”落在汉代常见的三足灶台上,溅起点灶灰。

“秀儿姐,这锅真能自己熟?”他指着锅里的黍米,米在水里打了个转,没粘锅,“俺娘蒸黍米,得盯着灶火,火大了焦,火小了夹生,还总念叨‘《四民月令》说“仲冬蒸黍,必候火气匀”’,这锅不用候?”

秀儿往锅里撒了把红豆,豆子沉在水底,没浮起来:“这锅有钢片测温,到火候就自己跳,跟《齐民要术》里说的‘饭生则炀,饭熟则止’一个理,不用人瞅着,你娘也不用总守在灶台边。”

她瞥了眼灶台的燎痕,那是上次火大了烧的:“你娘不是总说‘蒸回米,手被灶火燎三回’?这锅不用烧火,电就能煮,不会燎着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