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2 / 2)
“光吵架就耗了七天。”
他指着院里的石桌。
工部小吏正给兵部的人画甲片尺寸,笔尖戳着图纸:“这里得加层锦”;商部的人在旁边记料子数,算盘打得噼啪响:“明天再补二十斤纤维”。
唾沫星子溅在图纸上,谁也没嫌脏,还笑着擦了擦。
“你看这石桌,比当年的公文管用,话说明白了,事就顺了。”
老尚书笑出声,拐杖“笃笃”敲着地面,震得草叶抖。
“前儿还梦见各部互相扯皮,拍着桌子骂,今儿醒了,倒像换了个天地。”
秀儿蹲在“政务联动站”的竹筐旁。
筐里装着新做的甲片,每片上都用炭笔写着“工造、兵运、商销”,笔画歪歪扭扭,像三个排队的小人。
“小石头,你数数,这片甲,工部做了一天,兵部明天就能运走,商部后天就能把料子补回来。”
她把甲片往王小石头面前推。
甲片上的炭字蹭了点在手上。
“王伯来说,他二小子要是收到这甲,准得给俺们送面锦旗,绣‘协同保家’。”
王小石头扒着手指头数,大拇指按小拇指,指缝里沾着炭灰。
“先生,俺算过!百件甲,工部做二十天,兵部运五天,商部补料三天,加起来二十八天,比以前快四倍!”
他往边防的方向跳着指,草鞋踩得地面“咚咚”响。
“老校尉说‘早到一天,将士们就少挨一天冻’。”
“去年冬天,有个小兵没等到新甲,冻掉了脚趾头,现在走路还一瘸一拐的。”
骆越蹲在甲片堆旁。
手里捏着块炭纤维甲边,纤维茬子沾在指尖。
“俺阿弟在边防,说旧甲总缺零件,护肩掉了,问工部要,工部说‘找兵部’;问兵部,说‘找商部’;问商部,说‘没记录’。”
“最后光着膀子站岗,冻得直搓胳膊。”
他往联动站的木牌看。
“现在好了,联动站的人说‘缺啥直接喊,三部都听见’。”
“昨天俺阿弟托人带信,说‘听说甲快到了,夜里都能睡踏实了’。”
他往越人部落的方向看,炊烟正升起。
“俺阿爹要给三部送筐新摘的橘子,说‘帮俺们守着边境的人,该多吃点甜的,日子才舒坦’。”
王伯拎着篮子,站在院门口。
篮子里是刚蒸的窝头,冒着热气,麦香混着枣味飘过来。
“老尚书,尝尝俺家二丫做的窝头,枣子嵌在面上,红乎乎的。”
他把篮子往石桌上放。
“听说你们为了甲能早点到边防,连着熬了两夜,眼窝子都黑了。”
“俺二小子托人带信,说上回箭擦着胳膊过,旧甲薄得跟纸似的,血渗了满襟——你们这协作,是在给俺们百姓攒福气,比啥都金贵。”
“就像地里的庄稼,得有土、有水、有太阳,才长得旺,缺了哪样,都结不出穗子。”
暮色漫过工科院时,第一批十件火浣锦甲被抬上兵部的马车。
甲面的红锦在夕阳下闪着光,像十团小火焰。
车辕上挂着块小木牌,写着“三部协作”,字用红漆描的,风吹得牌儿晃。
公孙越摸着木牌,指腹蹭过粗糙的木纹。
木刺扎了手,他捻掉刺,倒笑了。
“上回官署效能再快,各部各干各的,还是像散沙——风一吹就散,挡不住事儿。”
他往院墙上的协作图看。
红线在暮色里像张网,网住了工部的刨子、兵部的马鞭、商部的账本,还有王伯忘在石桌上的半个窝头。
“你看这网,比旧官署的规矩结实,能兜住百姓的盼头。”
掌灯时,卫子夫捧着“协同册”进来。
册页上沾着甲片的金属末、锦线的红绒,还有片王伯篮子里的枣核。
“今日三部协同,十件甲明早就能到,比原计划快五天。”
她翻到“进度”那页,上面画着个向上的箭头,箭头尖戳着“边防”二字。
“老尚书说‘这比单打独斗强十倍,以前像三条道上的车,各跑各的,现在并成一条路,能拉更多货’。”
她指着册尾王伯按的红手印,印泥把“百姓安”三个字盖得严严实实。
“王伯说‘甲到了,俺二小子就能多一分安稳,这协作,是在给家家户户织平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