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出游(商都文明下篇)(2 / 2)
殷墟景区地处安阳市殷都区,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等。景区由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殷墟王陵遗址两部分组成。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总面积422亩。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侯家庄北地,总面积180亩。
殷墟古称“北蒙”,又称“殷墟”“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王朝迁都于此。商王朝灭亡后,商都逐渐荒废,被淹没地下,史称殷墟。
殷墟景区所在的殷都区属北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4.1摄氏度,每年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27摄氏度,1月份最低,月平均-1.8摄氏度;据安阳市水资源公报,殷都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80.2毫米;全区平均无霜期为205天;殷都区属季风气候区,春夏秋以偏南风为多,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蒸发量随气温变化而增减,夏季蒸发量最多为601.3毫米,春秋季次之,冬季蒸发量最少为176.9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525.7小时
商史跫音展馆是以虚拟成像和动态捕捉和交互技术,实现让游客看、听见商王讲述自己的故事,并与三千年前商王对话。
甲骨窖穴展馆是用空间设计展示甲骨窖穴在中国考古史的重要地位。
殷墟发掘中发现的Yh127甲骨窖穴,形状规整,万余片甲骨集中堆放,是殷墟历次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Yh127甲骨窖穴被人们称为“华夏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是“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车马坑展馆是以历史研究为文化支撑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历史剧场。
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华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和道路遗迹,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研究证明,殷代的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
妇好墓展馆是以全息成像复活妇好,展示考古成果,讲述妇好的故事
妇好墓位于殷城宫殿遗址西南隅,是殷城发掘以来唯一未被盗掘过,能和甲骨文相对照,并能确定墓主和墓葬年代的殷代王室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是历史上第一位内可治国、外可征战的巾帼将军。妇好墓出土随葬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60余件,玉器750余件,另有贝币6800余枚。专家称誉,妇好墓随葬物品“极其丰富精美”。妇好墓的发现,轰动了国内外,被评为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王陵遗址所有展馆正常开放。
乙二十仿殷大殿是在乙组基址上复原的其中一座,它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地下尚未发掘,所以只复原了西侧的31米,是宫殿宗庙区主要建筑之一,该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正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造型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殷墟景区推出的两款文创冰激凌,其中一款以亚长牛尊为原型。亚长牛尊是殷墟的代表性文物,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造型奇特瑰丽、栩栩如生,纹饰繁缛精美,另外一款则是以甲骨文“一片甲骨惊天下”造型文创雪糕,以此传播甲骨文文化、商朝文化和安阳文化,并为安阳城市代言。
殷墟景区是商文化典型代表,是商王朝的历史名片,是华夏历史长河的绚烂篇章,吸引后人追寻他的神秘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