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 第688章 阳台实验室与星空对话

第688章 阳台实验室与星空对话(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阳台实验室与星空对话

城市的晨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阳台角落的“草原科学工作室”里。叶澜和萧汀穿着同款的白色小实验服,正蹲在地上整理东西——这里摆满了草原带回的土壤样本、密封的粪便样本、厚厚的观测日志,还有萧凡特意网购的简易实验工具,俨然一个迷你科研基地。叶之澜坐在旁边的藤椅上,怀里抱着一个新的观测本,指尖轻轻划过孕肚,轻声说:“予安、予宁,今天哥哥姐姐要做绿豆对照实验,还要和天文台的叔叔阿姨聊天哦,你们要乖乖听呀。”

现在是叶之澜怀孕21周,孕肚已经明显隆起,予安和予宁的胎动越来越有规律,尤其是在孩子们讨论实验的时候,两个小家伙总会用温柔的触感回应,像是在参与这场充满好奇的探索。

“姐姐,我们先把三种肥料分好!”萧汀踮着脚从柜子里拿出三个透明密封罐,上面用标签机清晰地标注着“草原羊粪”“公园鸟粪”“家用有机肥”。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罐子,用小勺分别舀出10克肥料,放在三张白色滤纸上,“爸爸说要保证每组肥料用量一样,实验结果才准确。”

叶澜点点头,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三种肥料的颗粒:“你看,草原羊粪的颗粒更细,里面还有没消化完的牧草纤维;公园鸟粪的颗粒更小,颜色偏黑;家用有机肥里有很多落叶碎屑。我们昨天查资料说,颗粒越细的有机肥,分解速度越快,植物吸收也越好,说不定羊粪组的绿豆会长得最快。”

“那我们来验证一下!”萧汀兴奋地拿出三个同样大小的陶瓷盆,在盆底铺上一层碎石,再倒入等量的园土——这些园土是姐弟俩特意从家附近的公园挖来的,提前晒过杀菌,确保每组的土壤条件一致。叶澜则拿着定量勺,精准地将每种肥料均匀撒在土壤表层,再用小铲子轻轻翻拌,深度控制在5厘米,嘴里念念有词:“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的话绿豆发芽时吸收不到,太浅又容易被浇水冲掉。”

接下来是播种环节。姐弟俩挑选了30颗颗粒饱满、大小一致的绿豆,分成三组,每组10颗,均匀地摆放在各自的土壤表面,再覆盖上1厘米厚的细土。“浇水要浇透,但不能积水!”叶澜拿着带刻度的小喷壶,往每个盆里喷洒了20毫升清水,“我们每天同一时间浇水,每次都是20毫升,还要记录土壤湿度和温度。”

萧汀立刻拿出一个新的实验记录本,在第一页画了三个并排的花盆,分别标注“羊粪组”“鸟粪组”“有机肥组”,工整得不像出自五岁孩子之手。“今天是实验第一天,温度22℃,土壤湿度60%,绿豆还没发芽,我们明天早上7点来观察!”他认真地写下记录,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太阳图标。

叶之澜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你们连控制变量法都掌握得这么好,比妈妈小时候厉害多了。”萧凡端着一杯温水走过来,递给叶之澜:“这两个小家伙昨晚查资料查到九点,非要弄明白有机肥的分解原理,说不能凭感觉做实验。”

正说着,萧汀忽然想起什么,跑到书桌前拿起一个透明盒子:“对了姐姐,草原的昆虫样本到了!昨天快递打电话,爸爸去取回来的。”盒子里装着牧民大叔寄来的草原昆虫,有几只蜜蜂、两只蚜虫,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甲虫,都被放在铺了湿纸巾的透气盒里,状态很好。

姐弟俩立刻把盒子放在实验台上,拿出放大镜和镊子,小心翼翼地观察起来。“姐姐你看,草原蜜蜂的绒毛比城市蜜蜂更密!”萧汀指着盒子里的蜜蜂说,“我们上周在公园观察的蜜蜂,绒毛没这么多,是不是因为草原的花粉更多?”

叶澜点点头,拿出之前记录的公园昆虫观测本:“我们来对比一下!公园蜜蜂的体长大约1.2厘米,草原蜜蜂体长1.5厘米;公园蜜蜂的触角是黑色的,草原蜜蜂的触角带有一点黄色。还有蚜虫,草原蚜虫是浅绿色的,公园蚜虫是深绿色的,这应该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牧草颜色吧?”

“这叫保护色!”萧汀立刻补充,“我们查资料知道,昆虫的颜色会和周围环境保持一致,这样不容易被天敌发现。草原的牧草更翠绿,所以蚜虫是浅绿色;公园的植物颜色偏深,蚜虫就变成了深绿色。”

姐弟俩一边观察,一边在新的观测本上记录,还画出了昆虫的形态对比图,标注出体长、颜色、触角形状等差异点。叶之澜凑过去看了一眼,忍不住赞叹:“你们观察得太细致了,连触角的颜色差异都注意到了。要不要做一个昆虫形态对比表,把所有差异都列出来?”

“好呀!”叶澜立刻拿出彩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表格,左边列着“对比项目”,右边分别是“草原昆虫”“城市昆虫”,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快速填充着内容:“翅膀透明度:草原蜜蜂更透明,城市蜜蜂略浑浊”“腿部绒毛:草原甲虫更多,城市甲虫较少”“复眼大小:草原蜜蜂复眼占头部比例更大”……

就在这时,萧凡的手机响了,是天文台青少年部的老师打来的,提醒他们下午三点的线上交流准时开始。挂了电话,萧凡对两个孩子说:“叔叔阿姨已经准备好了,特意给你们留了四十分钟的提问时间,你们的星空数据都整理好了吗?”

“早就整理好啦!”叶澜跑过去拿起一个文件夹,里面装着厚厚的星空观测日志,还有一张自制的“流星次数-气温变化”折线图。日志上详细记录了草原之行每天的气温、降水、流星次数、月相变化,甚至标注了每次流星出现的具体时间和持续时长。

“我们发现,流星出现次数多的夜晚,第二天的气温平均会下降0.7℃!”萧汀指着折线图说,“比如7月15号晚上,我们看到了9颗流星,第二天的气温就从21℃降到了20.3℃;7月18号晚上只看到1颗流星,气温就没怎么变。”

叶之澜补充道:“我们还发现,月相从新月到满月,气温会慢慢升高,满月之后又会慢慢下降,这是不是和月光的照射有关?虽然月光没有太阳光强,但长期照射会不会也能让大气温度升高一点?”

叶之澜笑着说:“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等下午和叔叔阿姨交流的时候,你们可以大胆提出来,他们肯定会为你们的发现感到惊讶。”

下午三点,线上交流准时开始。视频接通后,屏幕里出现了三位天文台的老师,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是专门研究行星与气候关联的张教授。

“张教授好!李老师好!王老师好!”叶澜和萧汀恭恭敬敬地打招呼,小脸上满是期待。

李老师笑着说:“澜澜、汀汀你们好呀!我们早就收到萧先生发来的观测数据了,真是太惊艳了,五岁的小朋友能记录得这么详细、这么精准,太了不起了!”

张教授推了推眼镜,温和地说:“我看了你们的流星观测记录,不仅有次数,还有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长,甚至做了气温对比,这个思路非常科学。能告诉爷爷,你们为什么会想到把流星和气温联系起来吗?”

萧汀抢先回答:“因为我们在草原的时候,发现流星出现后第二天会更凉快,所以就想验证一下是不是有因果关系。我们查资料知道,流星进入大气层会燃烧,可能会释放出一些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会不会影响大气的热量交换呢?”

张教授眼睛一亮:“这个猜想非常有道理!流星体进入大气层时,会与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流星尘会扩散到高层大气,这些微小的颗粒确实会对大气辐射产生一定影响,可能会导致近地面气温轻微下降。你们能从日常观察中发现这个现象,还做了数据记录,非常了不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