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7章 曹植

第17章 曹植(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乃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第三子,魏文帝曹丕同母弟弟。他的五言诗革新乐府传统,《洛神赋》《白马篇》等名篇被千古传唱,“鱼山梵呗”开创了中国佛教音乐先河,《画赞序》奠定了早期绘画理论基石,谢灵运盛赞道“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营建的铜雀台竣工,落成之日,曹操大宴群臣,席间曹操提议让群臣作赋助兴。曹植年方十九,听闻父亲号召,当即起身,取过笔墨,“援笔立成”。赋文中“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简短几句话就勾勒出铜雀台的巍峨雄姿。

曹操逐字品读,只见文辞华美而不浮夸,气势磅礴而不失雅致,字里行间洋溢着少年人的英气与才情,不由得拍案叫绝,当着众臣的面赞叹道:“此儿可定大事!”

随着年岁渐长,曹植的才华愈发凸显,曹操对他的喜爱也日渐深厚,甚至多次流露出立他为储的念头。这一切,都让身为兄长的曹丕如芒在背。曹丕年长曹植五岁,虽有一定的文采,但在天赋异禀的曹植面前,始终逊色几分。

曹植的性情,正如他的文字一般,率真而洒脱,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他热爱自由,不喜繁文缛节,常常与文人墨客纵酒放歌,畅谈诗文,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份。这种性格,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成为了致命的弱点。而曹丕则恰好相反,他深谙政治权谋的精髓,懂得“矫情自饰”。

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与曹植一同前往送行。曹植当场作赋,辞藻华丽,极力称颂曹操的功德,言辞间充满了敬仰与不舍,引得众人纷纷赞叹;而曹丕却只是默默流泪,跪在地上向父亲叩首,哽咽着曹操说“父王行军在外,千万保重身体,早奏凯歌”,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曹操。曹操心中暗自比较,觉得曹植虽有才情,却未免太过张扬,而曹丕则更为稳重孝顺,懂得体恤长辈。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曹植的命运,这便是“司马门事件”。司马门是魏宫的正门,按照当时的礼制,只有帝王出行时才能开启,门外的驰道是帝王的专用通道,臣子百姓皆不得擅自使用,违者便是大逆不道。这一年的某个夜晚,曹植与友人宴饮之后,酒意上涌,竟一时兴起,不顾侍卫的阻拦,私自驾车打开了司马门,在帝王专用的驰道上纵马狂奔,将朝廷礼法抛诸脑后。

此事很快被上奏于曹操,曹操得知曹植如此僭越,顿时勃然大怒。他认为曹植此举是对自己权威的蔑视,盛怒之下,曹操下令处死了负责守卫司马门的公车令,以此惩戒曹植。经此一事,曹操对曹植的喜爱与信任荡然无存,他在朝堂上公开表示:“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曹植的政治生涯,自此跌入谷底。

如果说司马门事件让曹植失去了曹操的信任,那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醉酒误军机”,则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年,关羽率领大军围攻樊城,守将曹仁被困,情势危急。曹操下令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前往樊城救援曹仁。

曹植在得知自己有了领兵出征、建功立业的机会后,心中大喜,当即与友人痛饮,以示庆贺,很快便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当曹操派来的使者催促他领兵出发时,曹植早已醉得不省人事,连上马都无法做到,更别说率军出征了。

使者将情况回报给曹操,曹操听后,脸色铁青,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望着窗外,心中满是失望与哀叹,良久才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子建误我!”这一声叹息,饱含着曹操对曹植的最后一丝期望的破灭。自此以后,曹操再也没有给过曹植任何机会,兄弟二人的储位之争,也以曹丕的完胜告终。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后便篡汉称帝,建立魏国,改元黄初。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的猜忌达到了顶峰。他知道曹植的才华与威望,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开始对曹植及其党羽进行残酷的打压与清算。曹植的好友丁仪、丁廙兄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多次在曹操面前称颂曹植的才华,劝说曹操立曹植为储,因此也成为了曹丕的眼中钉、肉中刺。

曹丕继位不久,便罗织罪名,下令将丁仪、丁廙兄弟及其家族男子全部处死。

好友被惨遭杀害,自己却无能为力,曹植心中充满了悲愤与绝望。曹植写下了《野田黄雀行》一诗,诗中写道:“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中的“利剑”,象征着权力与保护他人的能力,而曹植此时身无实权,如同“利剑不在掌”,连自己的好友都无法保护。他羡慕诗中那位能拔剑捎破罗网、拯救黄雀的少年,却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一句,道尽了他心中的悲愤与无奈。

杀掉丁氏兄弟后,曹丕并未放过曹植,始终想找一个借口,彻底除掉这个心腹大患。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召曹植入宫,在大殿之上,曹丕故意刁难曹植,说:“你我兄弟一场,今日朕要你以‘兄弟’为题作诗一首,但诗中不得出现‘兄弟’二字,且必须在七步之内完成。若不能做到,便是欺君之罪,当处以死刑。”

曹植望着兄长冰冷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兄长骨肉相残的悲痛,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他强忍着心中的悲愤,迈步向前走去,一步,两步,三步……

走到第四步时,曹植停下了脚步,眼中含泪,高声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短短六句诗,以豆与豆萁为喻,将兄弟二人的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豆萁与豆子本是同根所生,如今却要萁烧豆煮,何其残忍!诗中的悲愤,直击人心。曹丕坐在龙椅上,听着曹植的诗句,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深知曹植诗中所指,也明白自己的做法太过绝情,于是赦免了曹植的死罪。

曹植虽然逃过一劫,但处境并未得到改善。曹丕先是将他封为安乡侯,不久后又改封鄄城侯,随后又迁徙为鄄城王,实则是将他变相流放,远离都城。曹植的封地屡次变更,身边的随从也多被换成曹丕的亲信,名义上是侍奉他,其实是时刻监视着他的举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