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7章 曹植

第17章 曹植(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黄初三年(222年),曹植奉诏前往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虽然此时的他,心中满是失意与悲哭,前路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但是洛水两岸,风景秀丽,水波荡漾,雾气氤氲,宛如仙境,在这般景色中,曹植心中的抑郁之情稍有舒缓,引发了他无尽的遐思。

他站在洛水之畔,望着滔滔江水,思绪万千。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一位绝世佳人从洛水中缓缓走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位佳人衣着华丽,容貌绝世,举止优雅。

曹植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他走上前去,与佳人交谈,得知她便是洛水之神宓妃。宓妃向他诉说着自己的孤独与忧愁,两人一见如故,情愫暗生。然而,人神殊途,终究无法相守。离别之际,宓妃“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曹植则“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心中满是不舍与怅惘。

这场奇遇,化作了千古名篇《洛神赋》。在赋中,曹植以极其华美的辞藻,细腻地描绘了洛神的绝世容颜与优雅身姿,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之间真挚而又无奈的情感。然而,后世不少人将《洛神赋》附会为曹植对曹丕之妻甄氏的爱慕之作,认为“洛神”便是甄氏的化身,这实为对作品的误读。

事实上,《洛神赋》看似是描写人神之恋,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隐喻。赋中的洛神,象征着曹植心中的理想与抱负,也象征着他渴望得到的君主信任与重用;而人神殊途的悲剧结局,则暗喻着他与曹丕之间的君臣隔阂,以及自己理想的幻灭。曹植借洛神之美,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借离别之痛,表达了自己政治失意后的悲愤与怅惘。正如赋中所言:“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洛神赋》的诞生,标志着曹植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巅峰。这篇赋辞采华美,意境空灵,情感真挚,将叙事、写景、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赋体文学的典范之作。后世文人对《洛神赋》推崇备至,顾恺之更是依据赋中描写,创作了传世名画《洛神赋图》。

除了《洛神赋》,这一时期曹植还有一项开创性的成就,便是“鱼山梵呗”的创立。黄初七年(226年),曹植被封雍丘王,期间曾游历东阿鱼山。鱼山风景清幽,山势险峻,山间古木参天,清泉潺潺。一日,曹植在鱼山游玩时,忽然听到空中传来一阵悠扬婉转的音乐,这音乐不同于世间任何乐曲,清越空灵,庄严肃穆,仿佛来自天际,令人心神宁静。

曹植素来喜爱音乐,听闻这般天籁之音,当即驻足聆听,沉醉其中。他仔细分辨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将其默默记在心中。后来他才得知,这便是西域传来的佛教梵音。当时佛教虽已传入中国,但梵音晦涩难懂,难以在民间流传。曹植深受启发,便结合自己深厚的文学与音乐素养,将梵音与中国传统的乐府诗歌相结合,创作了《太子颂》《菩萨子颂》等一系列梵呗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梵音的庄严肃穆,又融入了中国诗歌的韵律之美,语言简洁明快,易于传唱。曹植还制定了梵呗的演唱规范,让其成为一种系统化的音乐形式。“鱼山梵呗”的创立,奠定了中国佛教音乐的基础,被后世尊为“梵呗之祖”。

黄初六年(226年),曹丕病逝,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天真地以为,新帝会念及叔侄之情,给自己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他多次上书曹叡,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希望能得到重用,为国家效力。太和二年(228年),曹植写下了着名的《求自试表》,在表中,他言辞恳切地写道:“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臣敢竭股肱之力,效锥刀之用,备前驱之尘,预戎行之会,必乘危蹈险,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

字里行间,满是曹植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迫切心情。他表示自己愿意“乘危蹈险,突刃触锋,为士卒先”,哪怕是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只求能为国家立下功勋。然而,曹叡与曹丕一样,对曹植充满了不信任。他深知曹植的才华与威望,担心一旦给予他权力,便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因此,对于曹植的上书,曹叡始终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只是下诏回复:“王其宁心静意,茂昭德音,慎言慎行,以副朕望。”拒绝了曹植的请求,让他安于现状,不要有非分之想。

多次上书无果后,曹植心中的希望渐渐破灭,但他并未完全放弃。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徙封东阿王,此后又多次迁徙封地。在短短十一年间,曹植的封号变更了六次,封地迁徙了三次,从安乡侯到鄄城侯,从鄄城王到雍丘王,再到东阿王、陈王,他像无根的浮萍,在各地辗转漂泊。

曹植在《迁都赋序》中自嘲道:“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衣食不继。”这句话道出了他当时的窘迫处境,身为亲王,却连基本的衣食都难以保障,可见其遭受的打压之残酷。

在这样的困境中,曹植的身体与精神都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他心中的报国之志无法实现,只能终日在封地中借酒消愁,抒发心中的悲愤。他写下了《杂诗》六首,其中“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句句都饱含着对于命运的无奈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长期的抑郁与漂泊,让曹植的身体日渐衰弱。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徙封陈王,同年十一月,这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文坛巨匠,在陈郡病逝,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死后,曹叡追谥他为“思”,后世称之为“陈思王”。

曹植的一生,虽在政治上以悲剧收场,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丰碑。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洛神赋》《白马篇》等千古名篇上,更在于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开创性贡献,成为建安风骨的集大成者。

作为五言诗的革命者,曹植彻底改变了乐府民歌的传统面貌,将五言诗从民间歌谣提升为文人创作的重要体裁。他作品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等诗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对李白、杜甫等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曾称赞曹植“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杜甫也坦言“子建文章壮,河间经术存”,可见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崇高。

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76年将位于水星北半球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曹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