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29章 此刻吏治清明际,常思昔日谢玄桢

第1029章 此刻吏治清明际,常思昔日谢玄桢(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大理寺的堂鼓声在清晨响起,寺卿卫诵捧着“江南十才子案”的平反文书,对郑衡道:“魏党当年伪造的供词,连时间都对不上,依谢公‘定罪必凭证’之法,一戳就破。”文书上,十位才子的冤屈一一洗清,落款处“以谢公之法,还忠良清白”九个字,是三法司官员共同的笔迹。

左都御史虞谦带着御史巡按江南,刚到苏州便查出知府贪墨赈灾银的大案。审讯时,两名书吏分坐两侧,一人楷书,一人行书,逐字记录供词,知府想翻供都无从抵赖。“谢公当年就是这样查贪腐的,”虞谦拍着案上的遗策,声音沉痛,“他用这法子救下无数冤民,自己却落得个含冤而死的下场,我们如今不过是循着他的路走。”

萧桓亲审魏进忠的党羽,堂下罪犯被铁链锁着,供出当年诬陷谢渊的细节:“是魏公公让我们伪造降书,私改谢大人的奏疏,把‘请饷’改成‘通敌’……”“住口!”萧桓怒拍惊堂木,御座后的龙纹都似在震颤,“谢公临危受命,守京师、安边防,忠肝义胆昭然天下,尔等竟敢构陷忠良!”他当庭宣判极刑,转身望着墙上谢渊的画像,声音哽咽:“谢公,朕为你报仇了。”

刑科给事中冯谦近日复核刑案,驳回了一起“偷牛者判斩”的案子。他拿着谢渊编写的《刑案集要》,对下属道:“谢公说‘法者,保民而非害民’,偷一头牛便要偿命,这是苛法,不是良法。”书桌上,谢渊的审案笔记被翻得卷了边,每一页都写着“民为邦本,法为天”,墨迹早已干透,却依旧透着温度。

江南十才子的后人捧着谢渊当年藏匿的诗稿,跪在宫门前哭拜。oldest的那位老者须发皆白,双手举着诗稿:“陛下,这是谢大人当年冒死藏下的,正是靠着这些,我们父辈的冤屈才有机会昭雪!”萧桓亲自走下丹陛扶起他们,指着朝堂道:“谢公以命护你们的父辈,如今朕以法护天下苍生,这都是他的遗愿。”夕阳下,诗稿上的墨迹与宫墙的朱红相映,鲜亮如血。

河南田埂上,新麦青青,布政使柳恒站在田边,看着农民用“分段育苗法”栽种秧苗,笑得眼角堆起皱纹:“这是谢公当年在河南试成的法子,如今亩产比旧谷增三成,百姓再也不用愁饿肚子了。”老农李伯端来一碗新麦粥,粥香浓郁:“柳大人,这都是托陛下和谢公的福,我们总算能顿顿吃饱饭了。”

钱溥在灾区核查赈灾银,每一户的签收册都记得清清楚楚,谁领了多少粮、多少银,按的手印都清晰可辨。“谢公说‘赈灾银是救命钱,一粒米都不能贪’,”他看着灾民领到粮种时的笑脸,想起谢渊当年在狱中写“灾年免赋”时的场景——残烛下,谢渊咳着血写疏,只为让灾区百姓能多活一条命。

萧桓微服来到江南农桑学堂,窗内传来朗朗书声,学生们正在读谢渊编写的《农桑要术》。太医院院判方明正指着挂图讲解:“这是谢公当年请我院编的作物医方,按这个法子,稻子就不容易生虫。”萧桓拿起一本课本,扉页上“民富则国强”五个字,正是谢渊的手迹,笔锋刚劲,透着对苍生的牵挂。

右仆射邢湛督查宫殿修缮,看着堆在角落的魏党遗留建材,下令道:“这些木料、砖瓦都留着修水渠,谢公说‘非急务则停役省费’,宫殿修得再华丽,不如让百姓多一条活命的渠。”他递上账目,节省的开支正好够江南再修三条水渠——这正是谢渊“减徭省役”的深意:把民力用在民生上,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夜色中的苏州城,灯火万家,百姓在街头传唱着新的歌谣:“谢公策,陛下行,稻米香,百姓宁;河无水,边无兵,家家有粮笑盈盈。”萧桓站在新建的谢公祠前,听着这质朴的歌谣,忽然彻悟谢渊最可贵的地方——他的眼里没有权位,没有虚名,只有百姓的灶火、田地里的庄稼、河渠里的清水,每一条策论,都系着苍生的冷暖。

户部尚书徐英捧着财政报表入宫时,步履都比往常轻快。“陛下,盐铁改革成效显着,漕运河道也已疏通,如今国库存银已够三年支用!”报表首页,“本策源于谢渊遗策·盐课篇”的标注格外醒目,那是徐英特意加上的——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充盈的国库,是谢渊用命换来的。

户部左侍郎秦焕汇报赋税情况时,脸上带着笑意:“依谢公‘均税薄赋’之策,灾区全免赋税,丰年只征三成,百姓缴税格外踊跃,今年赋税比去年增了两成。”他递上各地税册,每一本都贴着“民户签字”的封条,这是谢渊定的规矩,确保赋税公正,不欺百姓。

萧桓翻阅国库存粮记录,江南的新麦、西北的杂粮、岭南的番薯,每一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堆积如山的粮食在库房里散发着陈香。“谢公当年说‘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他指着粮册上“赈灾储备”一栏,“如今百姓家里有余粮,国库也有储备,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啊。”

户部右侍郎方泽禀报漕运情况:“漕运河道疏浚后,粮船从江南到京城只需十日,比以前快了一半还多。”这疏浚之法,正是谢渊遗策中“漕运兴则财政活”的具体主张——当年谢渊在疏中画的漕运图,如今还挂在户部衙署,方泽便是照着这张图,一步步疏通了河道。

夜深人静时,徐英仍在户部核算账目,案上摆着谢渊的财政手札。手札上“盐铁为财之根,民生为财之本”的字迹,被他用朱笔圈了又圈。徐英按着这个道理施政,果然国库日渐充盈。窗外月光洒在手札上,仿佛谢渊正坐在对面,隔着百年时光,与他共商大吴的财政大计。

兵部尚书秦昭捧着边防军报入宫,军报上“鞑靼遣使称臣,愿永守边界”的字样格外醒目。他指着军报中的互市条款,激动地说:“陛下,这都是依谢公‘恩威并施’之策拟定的——对归顺者许以通商之利,对来犯者施以雷霆之击,鞑靼这才真心臣服。”

兵部左侍郎邵峰汇报烽火台情况时,递上一张防御图:“自居庸关至大同,五十座烽火台连成一线,军情一日之内便可传到京师。”他指着图上的戍卒名册,“如今戍卒半兵半农,有粮有饷,个个精神饱满,再也不是当年谢公所见的饥寒之态了。”

萧桓看着墙上的西北防御图,图上用红笔标注的防线,正是谢渊遗策中“梯次设防”的路线。“谢公当年在西北,顶着魏党的压力修烽火台,被骂‘劳民伤财’,”萧桓指着图上的“文忠堡”,声音沉重,“如今这里成了边防重镇,鞑靼再不敢轻易来犯,该为谢公立一座功德碑,让后人都记得他的功劳。”

兵部右侍郎裴衍送来军需报表,报表上军饷、粮草、兵器的数目一目了然。“依谢公‘军需公开’之法,每一笔开支都有记录,有核查,再无人敢克扣军饷,”他拿起一把新造的火铳,递到萧桓面前,“这是按谢公遗策中的图纸改良的,射程比以前远了三成,威力大增。”

蒙傲班师回朝那日,朝堂上一片欢腾。他将鞑靼的降书高高举起,呈给萧桓,随后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手札:“陛下,臣能平定边患,全靠谢公这‘守边五要’。他虽不在朝堂,却比任何将军都更懂边防,这才是真正的国之柱石。”萧桓接过手札,指尖抚过谢渊的签名,纸面已脆,字迹却依旧有力。

朝会上,首席阁老周伯衡主持新政总结,案上的新政成效录,每一条都对应着谢渊遗策的条目。“选贤令源于谢公‘澄浊扬清’之策,盐铁改革源于‘清源正流’之法,河工安澜源于‘疏堵相济’之术,”他高声道,“今日大吴吏治清明,民生安乐,皆谢公之赐!”话音刚落,百官齐声附和,声震大殿。

萧桓缓缓起身,双手举起谢渊的遗策抄本,声音传遍大殿:“当年朕错信奸佞,致谢公蒙冤而死,这是朕一生的过错。如今朕每读此策,都如闻谢公直言,如见其披肝沥胆之态。”他目光扫过众臣,字字铿锵,“谢公的可贵,从不是策论有多精妙,而是他以命护民,以忠报国,宁死不改其志!”

沈敬之出列上疏,疏文写得情真意切:“谢公之忠,可昭日月;谢公之策,可安天下。臣请陛下追赠谢公为‘文忠公’,在全国立祠,让百姓世世代代纪念他。”疏文递上时,百官纷纷出列附议,“请赠谢公文忠”的呼声此起彼伏,震得殿顶瓦当微微颤动。萧桓提笔批复,墨迹未落,泪水已滴在疏文上。

内阁大学士魏彦卿查抄魏党余孽家产时,搜出一封当年魏进忠写给党羽的密信,信上“谢渊不除,新政难阻,必欲置之死地”的字句,字字如刀。萧桓见信后怒不可遏,当即下旨:“将此信刻于谢公祠前的石碑上,让世人皆知忠良之冤,奸佞之恶,永世为鉴!”

散朝后,萧桓独自留在御书房,对着谢渊的画像静坐。烛火摇曳,将谢渊的身影映在墙上,仿佛随时会走下来。“谢公,你要的清明吏治,朕给你了;你要的苍生安乐,朕也在一步步实现,”萧桓轻声说着,像是在与旧友对话,“你放心,你的遗策,你的精神,会永远传下去,护着这大吴江山。”

江澈、李董、赵毅等新政骨干,在遗策原稿前肃立,重温着那些改变大吴命运的字句。“我们都是谢公的门生,”江澈抚摸着原稿上的血痕,声音哽咽,“他用生命写下的策论,我们要用一生去践行,把他‘民为本,忠为魂’的精神,传给一代又一代为官者。”

片尾

百姓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捧着新收的粮食、亲手绣的香囊,将祠前的石案堆得满满当当。一位白发老人带着孙儿,指着谢渊的画像说:“孩子,记住这位谢大人,是他让我们有饭吃、有衣穿,让咱们大吴能平平安安。”孙儿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摸着画像的边框,把“谢公”二字牢牢记在心里。

萧桓站在祠内,看着墙上百姓送来的“德政碑”,一块块石碑上,写满了对谢渊的感激。他忽然明白:谢渊的可贵,从不是身居高位的风光,而是在黑暗中独燃的孤勇——魏党横行时,他是唯一敢拔剑的人;蒙冤入狱时,他仍在为苍生写策。如今他虽身死,却活成了照亮大吴的光。

夕阳透过祠窗,洒在谢渊的遗策上,墨迹仿佛有了温度。萧桓轻声道:“谢公,你的遗泽,会像这阳光一样,永远照拂大吴的山河与百姓。”风吹过祠院,柳丝轻摇,仿佛是谢渊的回应。

卷尾

大吴新政之兴,始于谢渊遗策,成于萧桓明断,功于百官践行。谢渊以孤臣之身,怀济世之心,虽蒙冤而志不折,虽身死而策长存。其“民为本,君为轻”之念,“唯才是举,唯绩是论”之法,不仅安了大吴江山,更成了后世为官者的圭臬。

萧桓晚年常言:“朕这一生,最幸是得谢公遗策,最憾是未识谢公真容。”其实谢渊从未远去——他在江南的渠水里,在西北的烽火台上,在百姓的歌谣中,更在每一个心怀苍生的为官者眼里。忠魂不死,遗泽绵长,此之谓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