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故人踏香来(1 / 2)
十日后的清晨,高粱坪的露水还没干,赵铁柱蹲在棚下,指尖捏着醉蟹坛口的麻绳。绳结是陈家媳妇教的“万字结”,越解越松,露出里面渗着酒液的红布。空气里飘着野菊的清苦、老酒的醇厚,还有点河鲜的腥甜,混在一起,像把整个秋天揉碎了泡在坛里。
“赵叔,让俺来!”狗蛋举着把小银刀跑过来,刀鞘上镶着颗红豆,是周丫给他磨的。他小心翼翼地挑开红布,一股更浓的酒香“呼”地涌出来,吓得旁边的芦花鸡扑棱棱飞上天。坛沿浮着层金黄的酒沫,几只醉蟹沉在坛底,壳上沾着野菊花瓣,像盖着层碎金。
周丫提着竹篮凑过来,里面是刚蒸好的玉米饼,热气腾腾的。“王奶奶说,醉蟹配玉米饼最解腻,”她拿起一只蟹,隔着壳都能闻出酒气,“你看这壳,都泡成琥珀色了。”
李木匠搬来块青石板当桌子,用旧麻绳擦了擦灰。“昨儿去镇上打了新酒壶,”他从布袋里掏出个锡制酒壶,壶身上刻着“蟹肥菊香”四个字,“张大爷说,这壶得用老酒养三天,以后装酒才香。”
张大爷拄着拐杖站在棚下,看着坛里的醉蟹,忽然笑出声。“你太爷爷那会儿,醉蟹开封要请街坊邻舍来吃,还得在棚子上挂红灯笼,说是‘醉蟹见红,岁岁丰登’。”他指着棚角,“那儿不是有串去年的红绸子吗?挂上。”
狗蛋蹦过去扯下红绸,踮着脚往棚梁上系,绳子没系牢,绸子飘飘悠悠落在醉蟹坛里,染得酒液都红了一角。“哎呀!”他手忙脚乱去捞,却被赵铁柱按住。
“这样才好,”赵铁柱捡起红绸,在坛口打了个蝴蝶结,“红绸沾了酒气,明年再用,更有味道。”
不是村里常见的铜铃,是那种挂在马车上的银铃,叮铃叮铃的,混着马蹄声越来越近。众人都愣住了——高粱坪少有人来,更别说马车了。
“是镇上供销社的刘主任!”周丫眼尖,指着远处扬起的尘土,“他怎么来了?”
刘主任骑着匹枣红色的马,身后跟着两个伙计,挑着沉甸甸的担子。到了棚下,他翻身下马,裤脚沾着泥,却笑得格外热络。“赵老哥,张大爷!”他作了个揖,“前儿听周丫说你们泡了醉蟹,特地来讨两只尝尝。”
伙计打开担子,里面竟是些稀罕物:一整只卤好的酱肘子,两袋雪白的精米,还有块用红布包着的东西。“这是给孩子们的,”刘主任把红布掀开,露出个铁皮饼干盒,“城里捎来的奶糖,甜得很。”
狗蛋眼睛一亮,伸手就要去拿,被周丫轻轻拍了下手。“刘主任客气了,”赵铁柱拎起两只醉蟹放进竹篮,“尝尝就行,多了没有。”
刘主任接过蟹,却不急着吃,反而搓了搓手:“实不相瞒,我是来谈正事的。县酒厂听说你们挖出了老酒窖,想跟你们合作——他们出设备,你们出方子,把这醉蟹酒批量做出来,贴你们‘蟹肥菊香’的牌子卖。”
这话一出,棚下顿时安静了。李木匠手里的锡酒壶“咚”地磕在石板上,周丫的玉米饼掉在筐里,狗蛋嘴里的奶糖差点咽下去。
“合作?”张大爷眯起眼,“当年老酒坊就是被这些‘批量’折腾黄的,酒要慢慢酿,蟹要慢慢泡,哪能急?”
刘主任赶紧摆手:“张大爷放心,绝不瞎改方子!你们说要酿三个月,就三个月;说蟹要选二两半的,就绝不用二两的。我就是觉得,这么好的东西,藏在高粱坪太可惜了。”他指着远处的渠水,“你们看,渠通了,路也快修了,往后交通方便,正好让更多人尝尝咱高粱坪的味道。”
赵铁柱没说话,拿起只醉蟹,用银刀轻轻撬开壳。蟹肉果然浸透了酒气,带着点野菊的回甘,咬一口,酒香在嘴里慢慢散开,一点都不冲。他忽然想起太爷爷账册里的话:“酒蟹之道,在鲜在醇,更在与人分食之乐。”
“可以合作,”赵铁柱把蟹壳递给狗蛋,“但有三个条件。”
“第一,所有工序必须在高粱坪完成,用咱渠里的水,咱自己种的高粱。”赵铁柱指着身后的酒窖方向,“老酒窖重新整修,新酒就在那儿酿。”
“第二,醉蟹只能用高粱坪河里的蟹,个头、肥瘦都得按张大爷说的标准来。”他看向张大爷,“您老得做监工,不合格的蟹,一只都不能用。”